時光如流水,蘇學士到杭州轉眼已大半年了,幾件實事辦下來,給當地百姓解了燃眉之急。然而這一年果然大旱,杭州運河遇上了大麻煩,整個夏天行船不暢,秋雨時節稍好了些,入冬以後水位降得更多,運河徹底停航了。
整頓運河是杭州府當務之急。蘇軾急忙把判官袁轂、主簿蘇堅找來,問他們:“我記得杭州一帶有兩條河向運河注水,一條叫峁山河,在城外,一條叫鹽橋河,在城內。現在這兩條河情況怎樣?”
蘇堅忙答道:“這兩河淤塞不堪,早就不能用了。”
蘇軾忙問:“十幾年前這兩條河都能行船,怎麽現在淤塞了?”
蘇堅說道:“想必大人也知道,鹽橋河的水流入峁山河,而峁山河直通錢塘江,錢塘江是海口,潮水一漲,大量泥沙隨潮水上溯到河裏。以前杭州不旱,河裏水深,水流也急,泥沙走不多遠就被衝掉了。可這幾年天旱水少,泥沙上溯比以前厲害得多,結果峁山河先被淤塞,鹽橋河也漸漸不通了……”
聽蘇堅這麽說,蘇學士皺起眉頭:“這可怎麽辦?”
錢塘海潮倒灌是個防不住的天災。對此蘇堅也沒辦法,隻得不出聲了。蘇軾在屋裏轉了幾圈兒,忽然眼前一亮:“多福院!那裏有個子珪大和尚精通水利,我馬上找他去。”
也是杭州人多福,蘇太守多福,自從蘇軾修複杭州七井到現在,十多年了,子珪大和尚一直在多福院做住持,既沒離去,也沒老死。
如今大和尚已經七十多歲,耳朵有些聾,身子骨兒倒還硬朗,見了蘇太守就問:“大人這次來是修河還是修井?”
子珪大和尚最直爽,也最明白,一句話問到點子上了。蘇軾忙笑道:“我這次來是想修河的,至於那幾口井,我去看過,還能用。”
子珪和尚搖搖頭:“早年沈知府在杭州修的那口井已經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