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若能從淡茶中品出滋味和香氣,至少說明此人的身體是健康的,感覺是敏銳的,這也是品茶的較高境界。
枯腸未易禁三碗。盡管禁得住三碗不容易,但是仔細想來,健康需要自律,一個抵製不住嘴巴**的人,又如何去成就自己的人生呢?深諳醫理的東坡,從另一層麵提醒人們,在食不飽、力不足的夜晚,盡量少喝茶,喝淡茶,或者不喝茶。對此,蘇軾曾深有感觸,“歸來記所曆,耿耿清不眠”;“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咖啡堿令人失眠的懨懨痛苦滋味,昏昏難以言表。蘇軾夜飲所曆,我也感同身受。春季在茶山做茶,常常試茶到深夜,那種因咖啡堿攝入過量,引起的心慌、失眠、惡心等,甚至會伴隨著一種莫名的抑鬱感覺,至今思來,猶在昨日。
盡管宋代的某些團茶中,摻有澱粉類等輔料,可以緩和茶對胃腸的刺激,但是,東坡仍能很清醒地察覺到飲茶過量的危害。他在《漱茶》一文寫道:“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數日一啜,不為害也。”東坡確實是一個出色的別茶高人,他能敏銳地意識到,中下等茶,因季節、製作、生態等差別,可能會造成咖啡堿、茶多酚等物質的含量過高;或因殺青不透等因素的存在,對這類茶的飲用,如果不加節製,可能會對人體造成過度的刺激或損害。因此,他提倡盡量喝上等茶,且數日一啜為宜,這與我一直倡導的“喝好茶、少喝茶”,其內涵是基本一致的。當然,這裏要考慮到古人生活條件的局限,他們可能沒有我們今天的富足,體內也沒有那麽多的累積營養可供消解。但是,這種告誡、提醒、警覺,對我們正確地認知茶,學會健康地去喝茶,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凡事需要趨利避害,理性分析。蘇軾並沒有因此完全去否定茶的健康功效。他說:“除煩去膩,世不可缺茶。”這是他對適量飲茶的充分肯定。“然暗中損人,殆不少。”這句話,才是文章的重點。其後,他又寫道:“昔人雲:自茗飲盛後,人多患氣,不複病黃,雖損益相伴,而消陽助陰,益不償損也。”“人多患氣”,是指飲茶過量,會損人元氣。我們飲完茶後,會感覺精神抖擻,實質上是咖啡堿調動了人的元氣所致,臨時透支了自己的精、氣、神。如果長期透支而得不到及時修複,必然會導致氣虛體弱。如果再長期飲食不節,不注意營養的全麵攝入,就是過勞過量,就會損傷氣血。當然,事物的發展變化,還存在著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複病黃”,是指茶的苦寒可清熱燥濕,對濕熱引起的黃疸型疾病,有很好的預防功效。現代醫學也證明,茶對急性肝損傷,有很顯著的修複作用。適量飲茶能夠保肝護肝,降低脂肪肝的發病率。此處的“昔人雲”,估計蘇軾受到了《唐史國補》的影響,據該書的作者李肇記載:“故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熱黃。”“近代悉無,而患腰腳者眾耳,疑其茶為之也。”唐代的常伯熊,就因年輕氣盛,飲茶過量,導致腰腿風濕疾病纏身,遺恨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