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皇權共天下

兩宋與奸臣外國共天下

字體:16+-

奸臣

◇ 二府三司三衙——宋朝大背景

唐亡後,藩鎮割據的現象更加嚴重,整個華夏又經曆了五十餘年的混亂。直至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才逐漸結束華夏割據、混戰、王朝不穩、社會混亂的局麵。後世談論宋朝,往往帶著一種史觀:宋代是漢、唐、宋、元、明、清大一統王朝中最弱的一個。

對於弱的見解,單獨從政治上來看,這種觀念是有一定道理的。

同春秋戰國相比,秦漢的政治製度是一個大的建樹,而隋唐較秦漢時期又是一個大的變動。但是宋朝在軍閥割據結束之後的三百年內,完整繼承了唐代的製度,即使為了統治需要,也隻是進行了換湯不換藥式的調整,在整個政治製度的發展長河中顯得毫無建樹。

因此在講北宋與奸臣共天下之前,先要從大的國家背景下,通過政體與官製的調整來研究這群“偏房”政群借助官位的發展狀況。同時宋朝的官職泛濫,為多數人頭疼,借此篇以捋順其發展脈絡。

(一)宋朝政府原始組織架構

宋代繼承了唐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監等中央官製。

中書省在宮內,門下省和尚書省均在宮外,後兩者不再幹預朝堂政事,唯獨中書省直接領政事。

宋朝又有中樞機構為“二府製”,即設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兩個機構。“中書門下”是宰相辦公的地方,又稱“政事堂”,印文行敕曰“中書門下”,平時簡稱“中書”。

最具大權的宰相就是從中書省輸出,但是宋代較前朝不同的是,中書省的最高長官中書令一直處於空缺狀態。

北宋初年,宋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參知政事也被稱為“執政”,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為牽製宰相而設置的。當時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權的是“宰執”,所謂“宰執”,即宰相與執政之統稱。文學家、政治家範仲淹就曾任參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