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導┃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最初發表於1926年1月4日出版的《語絲》周刊第六十期,後收入散文詩集《野草》。文章以“奴才”“聰明人”“傻子”這三個人物形象象征著現實社會中的三類人,通過“奴才”對“聰明人”和“傻子”的不同態度,批判了社會上存在的奴才哲學。
開頭以“隻要這樣,也隻能這樣”來突出奴才的不思反抗的奴隸性。
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隻要這樣,也隻能這樣。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說,眼淚聯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隻有一小碗……。”
“這實在令人同情。”聰明人也慘然說。
“可不是麽!”他高興了。“可是做工是晝夜無休息的: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麵,晴洗衣裳雨張傘,冬燒汽爐夏打扇。半夜要煨銀耳,侍候主人耍錢;頭錢從來沒分,有時還挨皮鞭……。”
“唉唉……。”聰明人歎息著,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
“先生!我這樣是敷衍不下去的。我總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麽法子呢?……”
“我想,你總會好起來……。”
“是麽?但願如此。可是我對先生訴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經舒坦得不少了。可見天理沒有滅絕……。”
但是,不幾日,他又不平起來了,仍然尋人去訴苦。
“先生!”他流著眼淚說,“你知道的。我住的簡直比豬窠還不如。主人並不將我當人;他對他的叭兒狗還要好到幾萬倍……。”
“混帳!”那人大叫起來,使他吃驚了。那人是一個傻子。
“聰明人”實際上是作者的反語,他對奴才的苦難隻能表示出同情和歎息,並沒有“聰明”地幫奴才指出一條改變苦難現狀的道路,但他的同情得到了奴才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