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當孩子的行為令人煩惱或不合時宜時,我們該怎麽做呢?即使我們不能接受他們的行為,並且想讓他們明白,我們的反應也應該是站在大局看問題——確切地說,就是必須確保他們感覺被愛和值得愛;目標是避免誤入有條件養育的歧途。以下是具體做法。
◎ 限製批評的次數
咬住舌頭、將大量反對意見吞回肚子裏。首先,持續的負麵反應會適得其反。如果孩子感覺讓我們高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就會停止做出努力。謹慎選擇我們反對和禁止的事情,這樣在真的必須說“不”時會更有效。切記,過多的批評和反對會導致孩子認為自己沒有價值。
◎ 限製每次批評的範圍
將焦點放在某個具體行為的錯誤上(“你剛才和妹妹說話時,口氣聽起來真的很不友好”),而非意指孩子本身有問題(“你對人很刻薄”)。
◎ 限製每次批評的強度
重點不僅在於你的負麵反應到底有多少次,也在於你每次反應的負麵程度有多強。在確保信息得到傳遞的同時,請盡量溫和有禮。微小的情緒影響深遠,我們講話的效應已經被放大,因為這是家長與生俱來的威力。即使孩子看上去對我們充耳不聞,但他們正在不露聲色地吸收——並被深深地影響——我們的負麵反應。事實上,當養育手段不帶壓迫性時,我們會對孩子產生更多的影響。我們不僅要關注對孩子說了什麽,還要注意肢體語言、麵部表情、語音語調,這些因素都會在無意間向孩子傳遞更多的不接納、更少無條件的愛。
◎ 尋求批評的替代
可以說,我們不僅要關小音量,還應該換個台。當孩子魯莽大意、態度敵對或令人生厭時,試著將其看作“教機”。不要說“你是怎麽了?我不是告訴過你不要做那件事嗎”或“你做那件事,讓我對你感到失望”,而是試圖幫助孩子看到其行為產生的影響,是如何傷害到他人的感情,或給他們的生活出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