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無條件養育(修訂版)

過激反應、難以享受,以及控製的其他代價

字體:16+-

在第二章中,我描述了有條件自我評價造成的影響,引用了羅切斯特大學兩位心理學家理查德·瑞安和愛德華·德齊的研究結果。(德齊還參與了關於有條件養育對大學生產生各種負麵影響的調查研究。)這兩位研究人員及其同儕和學生,耗時數十年,搜集大量證據,發現感覺受控會對各個年齡段的人產生不好影響,無論通過什麽手段施加控製:懲罰、獎勵、有條件的愛、直接強迫,等等。

就養育而言,他們發現,孩子越感到受約束和受控製,就越可能“公然排斥成年人意圖培養的社會性品質”,其自我認同感也越不穩定。回頭看看那份大學生調查報告,為何父母一句“隻要……我就愛你”這樣的話會極具破壞力?因為它讓孩子感覺自己內在受到控製,他們的成長過程充滿這種感覺:不得不表現乖巧或獲取成功,才能取悅家長,最終也才能對自己感覺良好。這句話裏關鍵詞是不得不,就是他們從心理上感覺沒有自由選擇其他表現。

“表現好、用功、不惜一切取悅爹媽”,如果這些並非發自內心的真實選擇,那麽將其內化成一種驅動力就並不是一件好事。大學生研究調查結果也表明,這種動力不會起到作用。感覺家長的愛是有條件的學生與同齡人相比,其言行通常更傾向於出自“內心強大的壓力感”,而非其“真正的選擇”;他們取得成功後的喜悅感往往轉瞬即逝,對自己的認知波動較大,經常會覺得愧疚和羞恥。

德齊和瑞安認為,孩子不僅天生擁有某些基本需求,包括需要對自己的生活擁有話語權,也擁有為滿足自己的需求做決定的能力,他們配有“天然自我規範的陀螺”。如果對他們過度管製——例如為讓他們聽話而施以獎勵和懲罰——那麽他們就會開始變得依賴於外界的控製,陀螺開始搖晃,他們失去自我規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