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之理,妙而難明,
以情鑒察,繆猶有七。
劉秀(前5~57),即漢光武帝,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撥亂之主。毛主席在讀《東觀漢紀》中說:劉秀是曆史上最有學問、最會用人、最會打仗的皇帝。劉秀手下有鄧禹、馮異等著名的“雲台二十八將”,他領導的昆陽之戰,也是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七繆:一曰察譽有偏頗之繆;(征質不明,故聽有偏頗也。)二曰接物有愛惡之惑;(或情同忘其惡,或意異違其善也。)三曰度心有大小之誤;(或小知而大無成,或小暗而大無明。)四曰品質有早晚之疑;(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五曰變類有同體之嫌;(材同勢均則相競,材同勢傾則相敬。)六曰論材有申壓之詭;(藉富貴則惠施而名申,處貧賤則乞求而名壓。)七曰觀奇有二尤之失。(妙尤含藏,直尤虛瑰,故察難中也。)
我們在鑒別人才的時候常常會犯七種謬誤:一是在觀察一個人名望的時候,就會產生偏頗失公的謬誤;二是在觀察一個人待人接物的時候,就會受到個人喜惡的迷惑;三是在判別一個人心誌的時候,就會產生難以分辨大小的謬誤;四是在衡量一個人才能的時候,就會難以分辨才能成就的早晚;五是在辨別人才類型的時候,就會因為自身才能而產生對於人才類型接納的偏頗;六是在品評人才類型的時候,就會產生審視壓製的詭惑;七是在觀察奇才的時候,有時候會對具有奇才和浮誇之人的辨別產生迷惑。
夫采訪之要,不在多少。(事無巨細,要在得正。)然征質不明者,信耳而不敢信目。(目不能察而信於耳。)故人以為是,則心隨而明之;人以為非,則意轉而化之;(信人毀譽,故向之所是,化而為非。)雖無所嫌,意若不疑。(信毀譽者心雖無嫌,意固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