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友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慈恩法師窺基述記
(一)本論之價值及傳譯源流
《異部宗輪論》者,世友菩薩敘述佛滅後五百年間,印土教團分裂蛻變之狀態也。《述記》序論雲:“人隨理解,情見不同,別而為類,名為‘異部’。所主之法互有取舍,喻輪不定,故曰‘宗輪’。”命名之意,略具於是。佛教二千年來,循進化之公例,常為不斷的發展,其最顯著之跡。則由小乘而進為大乘也。大乘派別雖肇興於印度,而實光大於中國,故治佛教史者多能言之。小乘派別,則雖在印度,所謂兩部、四部、十八部、二十部等名稱,雖散見群籍,然語焉不詳,學者憾焉。既不審小乘蛻變之跡,則大乘發展之途徑,絕無由說明。於是生出兩種偏至之論:其一,則如中國相傳舊說,謂佛在世時大乘教已圓滿成立;其二,則如歐洲多數學者所倡“大乘非佛論”。兩說各馳極端,而皆非其真也。吾以為欲對於佛教史為係統的研究,宜破除小乘、大乘名目,觀其各派相互之影響,而察其教理蛻進之所由,而惜乎此類資料,缺乏已極也。本書雖極簡略,不能使吾輩滿足,且又為一派私言,持論不無偏至,然既別無他書能視此更完備者,則吉光片羽,其至可寶矣!
造論者,世友菩薩,或譯為天友(如世親亦譯天親),或譯音為婆須蜜,為伐蘇蜜多羅,“禪宗”所謂西土第七祖者,即其人也。婆須蜜集序文稱,其當繼彌勒作佛,名師子如來,則其道行階位之尊崇,可以想見。其所著書譯出,今存藏中者,尚有《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十二卷、《阿毗達魔界身足論》三卷(此即有名的《六足論》之二足,說詳次篇)、《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十卷,別有《眾事分阿毗論》十二卷,則《品類足論》之異譯也。《品類》、《界身》二足,為說一切有部之寶典,據此可知其為“有部”大師。但其年代,頗存異說。據《西域記》(卷三)言,迦膩色迦王結集《大毗婆沙》時,世友實為首座。茲事在西第二世紀初期,實佛滅六百年後矣!據《達磨多羅禪經》(卷上),則婆須蜜(世友)為優婆毱多之弟子,為僧伽羅叉之師。案毱多為阿育王師,羅叉為迦膩色迦王師,皆確有考證。兩王相去三百餘年,世友雖壽,斷不容前後相及。彼若誠為毱多弟子,則當是西曆紀元前百餘年之人;若誠為羅叉師,則當是紀元後六七十年之人。今考《大毗婆沙》實解釋迦多衍尼子之《發智論》,而《發智論》又似解釋《六足》,然則著《品類》、《界身》二足之世友,決當為迦多衍尼之前輩,無緣參預《婆沙》之結集。故多羅那達氏之《印度佛教史》,疑為有先後同名之友(達氏為十七世紀之西藏人,著《印度佛教史》一書,一八六九年譯成德文,在俄京出版,歐人治印度學者甚重之)。以吾臆斷,則《西域記》所言世友加入結集,不過一種神話,殆非事實(說詳《讀〈毗婆沙〉》條下)。但本論中述及佛滅四百年後事,則其能否逮事優婆毱多,亦成疑問(毱多為阿育王師,王以佛滅後二百十九年即位)。要之,世友必為西曆紀元前之人,而為“說一切有部”之耆宿,可斷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