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思想史》(節錄)
佛教
一、在講中國中古思想史第二期之先,應該先談談什麽是佛教,並談談佛教本身的演變。
看Farquhar:Outline of Religious Literature in India,此書從《吠陀》(Veda)時代敘起,直到近代,包括印度各種宗教運動,各述其沿革變遷,並略舉各教的重要典籍的內容及產生時代。這是一部最方便的參考書。
又Sir Charles Eliot:Hinduism and Buddhism,凡三六冊,也把佛教和印度教並舉,敘述頗詳明。參看本校鋼和泰教授(Baron Stael-Holstein)的《印度古宗教史》講義(英文)。
二、在太古時代,一支阿利安民族(白人)從印度西北侵入印度,逐漸征服其地的黑色土人,遂建立了阿利安人的印度文化。他們帶進來的宗教,都表現在最古一部分的《吠陀》書(Veda)裏。他們崇拜許多大神,又有祭司專掌祀禮,最古的《吠陀》都是祠神的頌歌。其後凡祈禱之辭,樂歌之譜,祭祀的節文,迷忌的咒誦,都結成《吠陀》的一部分。祭司成為一種特殊階級(婆羅門),與統治階級(刹帝利)、商人(吠舍),及農奴(戍陀羅)成為四個階級。勝利的白人與被征服的土人接觸日久,文化雜糅,宗教漸漸混亂墮落,成為誦咒祠禱的繁瑣宗教。《吠陀》的最晚的部分,所謂《森林書》(Aranyakas)與《奧義書》(Llpanishad),表示當時的宗教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滿意。遁世苦修,禪定冥想的風氣,都在這時候發達起來;宗教的哲學也漸漸起來。這是佛教運動的背景。看Farquhar pp.1-62.
三、佛教創始者喬答摩,生於北印度的釋迦族。他的生年已不能正確考定,多數學者認為生於紀元前560左右,死於480左右,則是和孔子同時。但近年又有人說他死於紀元前543左右,那就早的多了。他的早年環境自是很安樂的貴族生活,後來忽受了很深刻的刺激,感覺人生不能避免老病死之苦,他就離開家庭,出來尋師修道。中間經過幾年的苦修冥想,他忽然在樹下大徹大悟,遂成佛道。佛是“覺”的意思。看Eliot Vol I,pp.129-176.看《長阿含經》一,《本行集經》七至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