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考
《四十二章經》的真偽是曾經成為問題的。梁任公先生有《〈四十二章經〉辨偽》一文,說此經撰人應具下列三條件:
(一)在大乘經典輸入以後,而其人頗通大乘教理者。
(二)深通老莊之學,懷抱調和釋道思想者。
(三)文學優美者。他說:“故其人不能於漢代譯家中求之,隻能向三國、兩晉著作家中求之。”
梁先生引費長房《曆代三寶記》雲:
《舊錄》雲:“本是外國經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經》十八章。”
他又引僧祐《出三藏集記》雲:
《四十二章經》,“《舊錄》雲,‘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師所撰錄闕此經”。
梁先生結論雲:
道安與苻堅同時,安既不見此經,則其出固在東晉之中晚矣。
湯錫予先生(用彤)論此事,曾說:
梁氏斷定漢代未有《四十二章經》之翻譯,則似亦不然。蓋桓帝延熹九年,襄楷詣闕上書,內引佛道有曰“浮屠不三宿桑下”,似指《四十二章經》內“樹下一宿”之言。疏謂“天神遺浮屠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而經亦雲“天神獻玉女於佛,佛雲革囊眾穢,爾來何為”。據此則襄楷之疏似引彼經。
然襄疏所引文字樸質,現存之經文辭華茂。梁氏據此,謂非漢人譯經所可辦。則是亦可有說。
蓋《開元錄》,載孫吳支謙亦譯《四十二章經》一卷。並注言“文義允正,辭旨可觀”。則是經乃前後有二譯:一則出於漢桓帝以前,為襄楷所見。一則譯自支謙,想即現存之本。後人誤傳,標為漢譯,故其文筆不似出漢人手也。
東晉道安經錄未列入《四十二章經》,而祐錄著錄者,則亦有其說。蓋《高僧傳》曰,竺法蘭所譯,唯《四十二章經》流行江左。江左為支謙譯經所在地,故僧祐、慧皎均得見之,而道安未至江左,未見支譯,故未著錄。是漢譯此經必在此前已罕見,而僧祐、慧皎之時支譯早誤指為漢譯矣。(《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講義》,頁二——三)(編者按:“遠流本”此處補有胡適按語:“適按,湯君後來定本,已大改動。他不信竺法蘭之說,以為此係後起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