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陰影中的日本

三、明治大帝

字體:16+-

1.本章的意義

明治大帝是值得另立一章的,因為這個巨大的強國,乃是他一個人苦心的成就,我特別要提出“苦心”兩個字,因為一隻船航行海上,最重要的是把舵者。有時要向左,有時要向右,一不小心,就會出亂子;未來等於一層濃霧,國家所走的路,又沒有詳細的海圖可循。其間既要天才,又要經驗,最重要的更是強周的意誌力,和謙抑的考慮,當明治大帝逝世的第一日,倫敦泰晤士報(世界民族中懂得日本的首推英國)有一篇哀悼的文章,說日本國運自從這位大帝的經營以後,恐怕已經到了富士山頂。我們以後希望不向下坡走。

2.初期的苦痛——不對外即起內亂

性急的日本人,當他取消封建,統一行政,不到五年的光陰,就要向外發展:所謂征韓。主張這個政策的人,是唯一的軍人領袖,唯一的勤王元勳——西鄉隆盛。政府議決了征韓,但是中途變卦。結果發生內亂,這在日本人或許認為很不幸的,但大帝決心,寧忍內亂的痛苦,不願早開邊戰。

3.民權與憲法

明治初年的政權為南方長薩、土肥所獨占,長州薩摩為主,“土佐”肥前副之。西南革命——西鄉隆盛所領導——失敗以後,所謂民間誌士,以土肥為中心,集中提倡民權。政府雖一時下令壓逼,然而大帝決心,實行立憲,藉議會是國民與聞國政,排斥當時絕對的天皇神權論。

4.對俄與對英

明治最信任的政治家伊藤。他是創造政友會的政黨首領,他不主張與俄國開戰,所以一八零二年他旅行俄國時想與德國得一妥協。伊藤的反對派——三縣軍人派,則主張對俄作戰,兩派爭持劇烈,經明治最後的決定,訂了英日同盟,伊藤的親信亦所不願。

5.忍辱講和

中日戰爭後的三國幹涉,日俄戰爭後的無賠償講和,都是大多愛國者所激烈反對的。然而大帝兩次戰勝,卻取謙抑態度,很鎮定地給予肯深思熟慮的負責政治家,一個最大支持,並由英日同盟,而進展到日法協商日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