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六十年前封建時代的社會階級製度,差不多是現代的中國人所夢想不到的。古代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印度的佛教思想,宣傳了許久,但是極平和的佛教,到了日本以後,順應著封建時代的人心,也變成了一個“強性的宗教”。或者是為宗派打仗,或者是為擁護一派的護法大名打仗。僧侶的本身,都帶著“薩木來”的臭味。佛教愛人愛物無抵抗的精神,在日本封建時代,一變而為犧牲的爭鬥精神。把“羅漢道”殺內賊的工夫,用在殺外敵的上麵,也就和武士道沒有衝突。把天龍八部人非人的觀念,應用在階級的製度上麵,也就覺得階級的存在,沒有什麽不應該。所以我們可以曉得,一個宗教的製度思想的變遷,完全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同是一個宗教,他所行的地方不同,所支配的階級不同,他那一個宗教的思想和製度,也就完全跟著變易的。在日本語言裏麵,有很多話是從前佛經的用語來的,然而和佛語的本義,完全兩樣,譬如兩人相打的時候,常用的“畜牲!覺悟罷!”就是一個很明顯的證據。
我們要在日本的純文學裏麵,去看佛教的感化,材料是多得極了。本來日本吸收中國文化,一大部分是由佛教來的。最初的留學生,十個九個都是僧侶。他們借用中國文字記述日本語言,造出一種所謂“假名”來。“假名”這兩字的意義,已經是很深長的了。而最初所製的“伊呂波歌”就是很純正的佛教諸行無常的思想。文字排列之巧妙,實在是很值得稱讚的。我們再看日本人的飲食,他們能吸收去的中國食品製法,實在都是僧侶的常食品。如像豆腐、豆腐皮、豆腐衣、豆豉、鹹菜、麥麩種種。現在的日本人忘記了,以為是日本的特產。中國人到日本的,也不覺得這些東西有什麽來曆,然而我們可以確實曉得,這是完全由僧侶吸收去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