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茶尋唐宋韻
品茗無味為至味
杯裏璀璨盞妖嬈
·冬至茶尋唐宋韻
“冬至一陽始生”,是說從冬至開始,天地之間的陽氣開始生發,逐漸增長,這意味著自然界開始在嚴冬裏醞釀春事。等春意濃得不可抑止,冒出地麵,春天就來臨了。
冬至後,宜靜養剛剛萌生的微弱陽氣,不要從事劇烈的運動,微汗即可。《黃帝內經》雲:“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也就是說,如果冬天不養藏好自己的精氣神,春天來了,身體生發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人就會生病。
冬至日,沒有要事,我很少出門。今年的冬至也是如此,夫人忙著包餃子,我在書房裏翻翻閑書。新做的仿宣德蚰耳黃銅香爐內,燃燒著橄欖炭,學王世襄先生養銅爐古樸的秋梨皮色。
讀陸羽《茶經》的茶之煮,正好可以照貓畫虎,臨摹一下唐宋煎茶的意趣。養爐的炭火微微,可用來炙烤去年在長興問茶尋得的紫筍小茶餅。待茶餅微黃,滿室生香,我在研缽內把茶磨成茶粉備用。
小白泥爐上的炭火方熾,銀壺盛滿泉水,我掀開蓋看看,蟹眼已過魚眼生,這是一沸,我調少許細鹽入水。再看,壺內緣的水泡如湧泉連珠,近二沸,出湯半碗止沸時用。靜聽,水有微濤,水近三沸,用竹夾在水中心輕攪,順勢投入炙烤研細的茶末,待騰波鼓浪時,立即倒入半碗溫水,止沸育華。侯湯,稍沸便可以出湯分茶了。
兔毫盞裏,“煎茶水裏花千片”,“白花浮光凝碗麵”。我雙手捧盞輕啜,滋味厚重,稍微苦澀,待一碗飲盡,回甘迅猛,微發輕汗。炙烤過的隔年茶餅性溫,又是炭火煎水,並添少許鹽巴,鹹入腎經,易入血分,以身仿效唐人煎茶,如盧仝詩中的描述:“四碗發輕汗,盡向毛孔散。”
盧仝的七碗茶詩,與詩僧皎然的“三飲便得道”,把中國唐代的煎茶,從滿足口腹之欲的物質生活,躍然提升到怡情得道的精神層麵。據記載,在河南沁園的桃花泉邊,盧仝與韓愈、賈島等人,煮飲好友孟簡寄來的茶葉後,文思泉湧,寫下了比肩陸羽的光輝詩篇。詩中的“七碗吃不得”,與陸羽提出的“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淡”,有異曲同工之妙。“七碗吃不得”,包含了很深刻的養生思想,既勸世人像飲茶一樣,凡事要有所節製,又說茶淡後應少飲為佳,以減輕腎和**的泄利負擔,免得寒傷腎陽,尤其在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