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高等學堂,李宗吾聽的第一節課,是日本教習池永先生的演說:“操學問,全靠自己,不能靠教師。教育二字,在英文為education,照字義是‘引出’之意。世間一切學問,俱是我腦中所固有,教師不過‘引之使出’而已,並不是拿一種學問來,按入學生腦筋內。如果學問是教師給予學生的,則是等於此桶水傾入彼桶,隻有越傾越少的,學生隻有不如先生的。而學生每每有勝過先生者,即是由於學問是各人腦中的固有的原故。腦如一個囊,中貯許多物,教師把囊口打開,學生自己伸手去取就是了。”
關於這位池永先生,現在能找到的資料很少,但李宗吾卻在他的自傳裏多次提到這次演說,並且在課後查了英文資料。看到education的字義果然如此,他一下子覺得日本教習的說法比朱子所謂的“學之為言效也”要精深得多。再加上他當時剛改名不久,池永先生的這一番道理又和“宗吾”兩個字的思想暗合,於是更覺得池永先生這番話說得有道理。
從那以後,李宗吾就給自己裝訂了一個課堂筆記本,而且在筆記本封皮上寫了“固囊”兩個字。同學們看見,猜不透什麽意思,就問他:“這兩個字有什麽意義?”
剛開始,李宗吾並不想把自己心裏的想法告訴別人,隻說:“沒有什麽意義,我胡亂寫的。”可沒多久,他又擔心自己不說明白,別人會曲解他的意思,便解釋說,“這是我的座右銘,意思是,腦袋就像一個囊,讀書筆記裏寫的,都不過是腦袋裏原來就有的東西。”
可見那時,他對池永先生的說法深信不疑。
不過,很快他就發現,這種學習方式在他身上一點兒效果都沒有:課堂上,他認真聽池永先生講理化常識;下課後,他用“引而出之”的方法從腦子裏往外“引”相關的知識。盡管吃飯也想、睡覺也想,但想來想去,他也沒有想出什麽新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