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茶席窺美(修訂版)

茶席構成,陰陽和合

字體:16+-

一個道由器傳的成功茶席,不僅包含著陰陽和四時的變化,而且有開有合,有規有矩,善始善終。

煮茶爐,苦節君子

煮茶爐,是在茶席的高低、橫向、縱向三個維度上,形成錯落有致空間結構的重要元素。現代常見的煎茶、煮水爐,有金屬的風爐、陶泥爐、電爐、酒精爐等。

人類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學會了利用灶坑法儲存火種。之後為了火種的攜帶、移動,便發明了類似筒狀陶罐結構的火種器,這便是最早的火爐的雛形。

唐代以前,煮茶、煎水可以用火爐,也可以不用火爐,直接使用茶鼎,以火燒其鼎腹即可。魏晉左思《嬌女詩》有“吹噓對鼎”。這類鼎,多為圓形的三足兩耳的折腳鼎。唐代,皎然有茶詩:“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李商隱亦有:“小鼎煎茶麵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宋代,蘇軾有詩:“常支折腳鼎,自煮花蔓菁。”楊萬裏也有:“老夫平生愛煮茗,十年燒阱折腳鼎。”其實,楊萬裏在《謝傅尚書送茶》一文中,對茶鼎的用法已經寫得較為明確。他說:“遠餉新茗,當自攜大瓢,走汲溪泉,束澗底之散薪,燃折腳之石鼎,烹玉塵,啜香乳,以享天上故人之惠。”鍑同釜,茶鼎和茶鍑的區別,在於鍑圓底無足,它必須借助爐灶或依靠其他物體支撐才能使用。簡單地講,鍑是無足的鼎或鬲。

茶鐺,在唐代出現的較多。皎然有詩:“投鐺湧作沫,著碗聚生花。”呂洞賓亦有:“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鐺內煮山川。”茶鼎和茶鐺的外形近似,都是古代三足兩耳的傳統烹飪器具。但在有的時候,也會鼎鐺不分。北宋王安石詩雲:“肺腑鼎鐺煎。”茶鐺與茶鼎的唯一區別,在於茶鐺帶一橫柄,方便席地而坐,煎茶溫酒時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