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石機(又稱投石機、投石車)是中國古裝劇中的一種常見的戰爭武器。其無堅不摧的破壞力,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拋石機受限於技術水平,長期未能在戰場上發揮較大作用。直到宋元時期,蒙古人自阿拉伯人處學來一項“黑科技”,拋石機的威力才有了大幅提升。
一、威力有限的“拽索式”拋石機
關於拋石機,古人有很多不同叫法,包括“砲”“拋車”“發石機”等等。
作為一種戰爭武器,拋石機最早見於先秦時期的《孫臏兵法》《墨子》。唐代《太白陰經》、北宋《武經總要》、南宋《守城錄》等兵書中,也保留有詳細的圖文資料。
從現存資料來看,自先秦至北宋,中國使用的都是“拽索式”拋石機,即利用人力拉拽繩索,拋射石彈。
這種拋石機的主體,大多是一副砲架和梢杆(即杠杆),梢杆上端掛著幾條,甚至幾百條繩索,下端是裝石彈的“皮窩”。施放時,砲手們一起用力拉拽繩索,將皮窩裏的石彈拋射出去。①為了方便移動,一些拋石機下麵還安裝有車輪。
中國有史料記載的應用拋石機的最早戰例,是東漢末年的官渡之戰。
《三國誌》說,當時袁紹一方堆積土山,並在其上修建塔樓,居高臨下地向曹營射箭。曹操命令使用“發石車”反擊,摧毀了袁軍的箭樓。拋石機發射時有很大的噪音,因此被袁軍稱為“霹靂車”。
曹軍拋石機的威力如何,史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可資參考的,是漢代人所作偽書《範蠡兵法》中的一句話:“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歩。”以漢代度量衡計算,這大概相當於現在的3千克和276米。這麽看的話,“霹靂車”大概隻能毀壞下木結構的塔樓。
隋唐時期,應用拋石機的戰例逐漸多起來。如《新唐書》記載,瓦崗軍圍攻洛陽時,李密命人造了300輛拋石機。後來唐軍進攻洛陽,李世民也使用了拋石機,史稱:“飛石重五十斤,擲二百歩。”按照唐製換算,這種拋石機大概能將33千克的石頭,拋出300米。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