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知識界,長期流傳著各種“希特勒愛中國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由幾個基本情節構成:(1)希特勒落魄時曾受到中國人的幫助;(2)他發跡後對中國人抱有極大的好感;(3)他痛恨侵略中國的日本人。
其常見表述是:
希特勒貧困潦倒時,曾受過一對中國夫婦的援助。所以他喜歡中國人,喜愛中國文化。希特勒罵所有國家都是劣等民族,唯有稱讚中華民族是優秀民族。……他曾提出‘二分天下’的設想。……全世界由德國和中國共同管理。……對於日本,希特勒則由當初鄙視升級為後來的痛恨。
相信此類故事之人,顯然並未讀過完整的希特勒《我的奮鬥》一書。因為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希特勒隻提及過一次中國人,而且用詞充滿了歧視。
希特勒說:“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認知錯誤:認為黑人或者中國人可以變成德國人,因為他學會了德語,並願意在將來講德語,甚至為德國政黨投讚成票。我們的布爾喬亞主義者永遠不能清楚地看到:這種‘德意誌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去德意誌化’。……這種過程不是‘德意誌化’,而是在摧毀德國的元氣。” ①
也就是說,在希特勒看來,中國人永遠不可能實現他所期望的“德意誌化”,不可能變成他所認同的德國人,反之,讓中國人成為德國人,會“摧毀德國的元氣”。
這種歧視,與希特勒的種族觀念有直接關係。
他將人類分成了三大等級:第一等級是“文化的創造者”,即雅利安人;第二等級是“文化的占有者”,可以依賴雅利安人創造的文化取得成功;第三等級是“文化的毀滅者”,這些人的存在會破壞雅利安文化,必須將其驅逐摧毀(如猶太人)。
《我的奮鬥》一書中的那段話的實質,就是將中國人與黑人並列視為最末等級的“文化毀滅者”,否認中國人可以進入第二等級成為“文化的占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