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法國使臣羅傑斯覲見清朝皇帝時說:“貴國太監製度將健康男人變成殘疾,很不人道。”
沒等皇帝開口作答,貼身太監姚鄖搶嘴道:“這是陛下恩賜,奴才心甘情願,公使怎可詆毀我大清國律?”
這是個流傳甚廣的故事。它不但在中文互聯網上隨處可見,還見於各種嚴肅的文化媒體和學術著作,甚至還被當成了“高中生議論文的論點論據”。①
但這個故事是假的。
首先,晚清的法國駐華使節裏,並無一位名叫“羅傑斯”者。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中附錄有一份“各國使節表”,從法國部分的情況可以看到,其中不但沒有“羅傑斯”,連與“羅傑斯”這個名字發音相近者也沒有。②
其次,太監姚鄖不存在。
外國使節覲見清朝皇帝,始於1873年各國公使覲見同治。參與覲見者包括俄國公使倭良嘎哩、美國公使鏤斐迪、英國公使威妥瑪、法國公使熱福裏、荷蘭公使費果蓀,由德國駐華使館的璧斯瑪充當翻譯(德國公使李福斯回國,璧斯瑪兼任德國代表)。
這當中,既無人名叫“羅傑斯”,也沒有發生關於太監問題的談話。據雙方材料,覲見中,各國公使沒有與皇帝發生直接的交流,俄國公使作為代表“讀一演說辭”後,由站在他身後的翻譯將演說辭譯成中文。同治皇帝對公使們說的話,則通過跪在禦座旁邊的恭親王代為傳遞,他先說給恭親王聽,再由恭親王起身走到各國公使麵前複述。③
同治皇帝對1873年的各國公使覲見並不滿意,原因是洋人沒有下跪,而是站在自己麵前,隻行了五鞠躬禮。不過,當年的市井輿論並不了解覲見的具體情形,流傳的情節是各國公使被同治皇帝的天威給嚇得屁滾尿流:
“皇上登寶座,使臣行六鞠躬禮,不跪。階旁設黃案,使以次立讀國書。居首者讀至數句,即渾身發戰,不能卒讀。皇上問國王好,亦不能答。皇上又問,屢次求見,有何話說,亦不能答。其次者則奉書屢次墜地,而不能開聲。經恭親王當眾嘲笑‘草雞毛’,令人掖之下階;不能動步,坐地汗喘。十二人搖頭私語,不知所雲。延之就宴,亦不能赴,倉皇散出。恭王雲:‘說是大皇帝不可輕見,你們不信,今日如何?我中國叫此為草雞毛!’舉國以為笑談。”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