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香港發現的一件青銅器,或許能解開史前大洪水之謎
豳公盨
女媧補天、大禹治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兩個曆史典故,這又很容易讓大家聯想到《聖經》中的諾亞方舟神話。而如果放眼全世界的話,會發現洪水神話非常普遍。那麽,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場世界大洪水?為什麽相比西方神話,我們能成功治水呢?這就要從一件青銅器說起。
豳公盨與大禹治水
學者們對這件盨的基本認識一致:第一,這件盨器表裝飾一周鳳鳥紋帶及瓦棱紋,口兩側設一堆對獸首形耳,具有典型西周中晚期青銅器的風格;第二,上麵鐫刻的十行九十八字銘文記錄了大禹治水和為政以德等內容,且銘文的文體前所未見,對於探討中國古代史、思想史、地理學和古書淵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總體看來,這件盨是西周中期的青銅器。不過,對於這位神秘器主“燹公”的身份,學者之間還是存在一些爭議。
這句話其實並不陌生。因為在《尚書·禹貢》就說過:“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而《尚書·禹貢·序》更是說:“禹別九州,隨山浚川。”“禹敷土”和“隨山浚川”七個字居然都有了。大概意思是說,上天命大禹部屬和規劃天下的土地,順應山勢,疏浚河川。類似的文獻記錄還有《詩經·商頌·長發》說的“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均提到了大禹治水的傳說。
不過,《商頌》一般認為是春秋宋國的作品,而《禹貢》更是戰國的作品。這件青銅器的發現,明確將大禹治水的傳說提前到了西周中期。不過,在豳公盨中,關於大禹治水的記錄就這一句話,故事還非常原始和樸素。
洪水神話的文本記憶
關於大禹治水的描寫,實際上曆經《孟子》《禹貢》等,到《史記·夏本紀》才完全成型。大致說的是帝堯時期洪水滔天,群臣舉薦鯀去治水,鯀用湮塞的方法,結果九年都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