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飲茶小史

《茶錄》奠定宋審美

字體:16+-

蔡襄在《茶錄》裏,首次提出了所點之茶的“茶色貴白”,迥異於唐代的以茶色青綠為美,這種茶色以白為貴的宋代審美,一直影響到明末。

蔡襄在《茶錄》裏,規範了點茶的程序,其主要包括:備器、擇水、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熁盞、點茶等。由於點茶鬥的是咬盞或雲腳不散,如蔡襄所言:“著盞無水痕為絕佳”,這就要求,經過碾羅的茶末顆粒,要盡可能的細膩,還必須增加茶湯攪拌的力度,使茶末與水形成水乳交融的膠體狀態,因此,相對於唐代的煎茶,在點茶過程中,對茶碾、茶羅、茶匙等茶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惟如此,蔡襄在《茶錄》裏,首次提出了所點之茶的“茶色貴白”,迥異於唐代的以茶色青綠為美,這種茶色以白為貴的宋代審美,一直影響到明末。待茶的壺泡法與撮泡法興盛以後,始又複原唐代以茶色青翠為佳的標準。蔡襄為什麽要把茶色白居為首位,而把“茶有真香”“茶味主於甘滑”居於次位呢?從根本上講,蔡襄開創的點茶法,首先是以玩賞為主,帶著濃重的遊戲色彩,如同時代的範仲淹在《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所述:“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其次,是為了表達茶湯乳花的“視其麵色鮮白”。由此可知,茶色白與茶之白色沫餑,容易形成渾然一體的煥如積雪的湯花效果,如果僅從視覺上審視,它是要優於茶色青翠與白色沫餑所形成的色彩斑駁的湯花效果的。宋代項安世的“自瀹霜毫愛乳花”以及陸遊的“茶分細乳玩毫杯”,強調與側重的也是對湯花的玩賞。

為了能夠清晰鑒別與細究點茶的勝負,尚需借助茶盞釉水的黑色,去襯托一盞茶的湯花之白,故蔡襄寫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與此同時,因胎厚笨拙、含鐵量高且一直賤為民用的黑褐色茶器,開始粉墨登場。彼一時,此一時也,浴火涅槃雀變鳳。因點茶審美的跳躍式驟變,使得唐代陸羽主導的青瓷益茶,突然變為黑瓷宜茶了。為了視覺上的擴大及回環擊拂的需要,在唐代廣為使用的茶甌,也革新、改變為適於鬥茶的鬥笠茶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