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飲茶小史

茶漸融合儒道釋

字體:16+-

自西漢至魏晉時期,僧侶們雖然已經開始與道士、文人們清談、飲茶,但是,還並沒有迸發出新的火花與思想。

從秦漢時期,到魏晉南北朝,在寥若晨星的文獻中,茶最早是以藥用的麵目被記載的,但這並非是說,茶的最早發現是因藥用而起。如果從邏輯上判斷,茶的最初應用,一定是食在藥前。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最早有記:“烏啄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蘖蔞,芩草芍藥桂漏蘆,蜚廉雚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上文中,一共羅列了21味中藥,茶以“荈詫”之名位列其中。其後,東漢華佗的《食論》記載:“苦荼久食,益意思。”我們知道,茶葉中的咖啡堿,約占茶葉幹物質的2%—5%,因此味苦而被稱之為苦荼。茶飲中可溶的咖啡堿,能夠使人的中樞神經係統興奮,它與鎮靜安神的茶氨酸共同作用,一陰一陽,相互抑製,可使人神思闓爽,思維活躍,故能“益意思”。正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堿,它既能令人不眠,又可使人神經興奮,並具有一定的成癮性,所以,茶飲能夠借助嗜好人群的示範與影響,迅猛地在大眾之間快速傳播。茶的最早應用,究竟是因食用推動了茶的發展,還是因茶之藥效促進了茶的傳播,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實。但是,早期茶的飲用,一定是食、藥並存的,並且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裏,中藥是一個非常廣闊的概念。食藥同源,但在食與藥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隻不過在不同的條件下,藥用與食用存在著用量的懸殊而已。隋代,楊上善編注的《黃帝內經太素》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由此可見,皓首窮經,去考證茶到底首先是為食用還是最早作為藥用,幾乎是沒有多少意義的,也很難找到完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