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飲茶小史

人間相學事春茶

字體:16+-

《茶經》問世之後,在唐代以降的詩文裏,才有了對茶之色、香、味、形、韻等更多的關注和描述。

開元(713—741),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前後曆時29年。唐代天寶年間進士,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寫道:“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降魔禪師是禪宗北宗一派神秀的弟子,北宗修禪講究漸悟,需要“時時勤拂拭”。禪修打坐時,為了“務於不寐”,就會允許僧人飲茶提神。爾後,隨著北宗禪法,在山東、河南、陝西等北方各階層的傳播,飲茶習俗從此轉相仿效,推動了飲茶在北方的快速普及。如《封氏聞見記》所載:“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文中的“鄒”,是今山東鄒城、濟寧一帶;“齊”是今山東濟南、淄博一帶,唐代時,濟南又稱齊州;“滄”是今河北滄州、天津一帶;“棣”為今山東無棣、惠民一帶;京邑,則是指今陝西西安、河南洛陽一帶。

唐代陸羽的《茶論》,大約是在安史之亂前後完稿,之後,便在民間以四幅或六幅掛圖的方式爭相傳抄、參閱。陸羽在《茶經·十之圖》中記述道:“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於是《茶經》之始終備焉。”

在陸羽的《茶論》(後世謂之《茶經》)不斷傳抄過程中,茶道大家常伯熊,大概是在《茶論》的爭相懸掛、閱示階段,對之進行廣泛潤色與修改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其間,還應該存在著多人、多環節的輾轉傳抄、刊印等錯誤,才會造成今天《茶經》的版本複雜、文字訛誤衍脫,甚至部分章句文理不通,乃至不知所雲等問題。晚唐,皮日休在《茶中雜詠》序雲:“餘始得季疵書,以為備之矣。後又獲其《顧渚山記》二篇,其中多茶事。後又太原溫從雲,武威段磶之,各補茶事十數節,並存於方冊。”皮日休是湖北天門人,與陸羽是同鄉。皮日休所見所記,應該是真實的曆史,溫從雲與段磶之都曾在陸羽的《茶論》傳抄過程中,補充、增訂過茶事數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