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飲茶小史

茗為酪奴輕蔑語

字體:16+-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隋文帝以帝王之尊,以一己之力,在不經意間改變了茶為酪奴的曆史地位。

唐代初期,醫學家孟詵在《食療本草》中記載:“(茗葉)當日成者良。蒸、搗經宿。用陳故者,即動風發氣。”其中的“蒸”“搗”二字,不經意間點明了,在唐代初期,茶的製作方式還是蒸青工藝。鮮葉經過蒸青後,為什麽需要搗碎呢?因為在那個時代,還沒有誕生茶的揉撚技術,蒸過的葉片若不經搗碎,茶葉的內含物質便無法快速有效地浸出。茶葉製作的蒸青工藝,首次見於唐初的文獻記載,這就意味著在唐代初期,蒸青綠茶已經無可爭議地出現了。由此可以推論,在唐代以前,綠茶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那麽,在唐代之前的茶,大概屬於哪一類呢?一個既無殺青工藝,又沒經過揉撚的茶,歸結為原始的白茶類,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在晉代以前,茶葉隻是作為食物或藥物的一種,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之中,但是,茶與飲茶的審美尚未建立。“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晉代杜育,在《荈賦》中對茶湯審美的覺悟,深刻影響了唐代的陸羽。張孟陽的“芳荼冠六清”,以及王子尚的“此甘露也,何言荼茗?”能夠表明晉代以降,文人雅士對茶的審美感覺漸漸萌芽。

從早期屈指可數的零落文獻中,基本可以判斷,從秦漢時期到晉代前後,人們的飲茶方式不外乎存在如下幾種:首先,是添加了蔥薑等輔料,或是添加了澱粉類烹煮的茶粥,後世演化為擂茶的一種;其次,是用茶之鮮葉或曬幹的茶葉煎煮出的羹湯;最後,是在茶湯裏添加了橘子、茱萸等水果或其他果實的可供咀嚼的果子茶。清代乾隆皇帝喜歡的三清茶,即是果子茶的一種。在晉代文獻中,有兩處記載過“茶果”,一是《晉中興書》:“安即至,所設唯茶果而已。”二是《晉書》:“每宴飲,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