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飲茶小史

武夷首見工夫茶

字體:16+-

到了乾隆年間,工夫茶在福建漳州地區,其技法已經基本趨於成熟和完善,並且已完全世俗化、大眾化,甚至已經成為商人、茶客們炫耀擺闊、鬥豪競奢的一種生活娛樂方式。

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龍溪縣誌》記載:“靈山寺茶,俗貴之;近則遠購武夷茶,以五月至,則鬥茶。必以大彬之礶,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壯之爐,扇必以琯溪之箑,盛必以長竹之筐。凡烹茗,以水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為上,惠民泉次之,龍腰石泉又次之,餘泉又次之。窮鄉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費,歲數千。”龍溪縣,為隸屬福建省漳州市的千年古縣。與嘉慶初年、俞蛟在程江上的花舟中所見一樣,“今舟中所尚者,唯武夷,極佳者每斤需白鏹二枚”,而非此前舟上流行的蜀茶。過去的漳州,也是以靈山寺所產的茶葉為貴。到了乾隆年間,龍溪人便改弦易轍,紛紛爭相遠購武夷茶。這充分說明,武夷茶作為一個嶄新的茶類,在剛剛誕生不久,便受到了閩南人的熱捧。每年的五月,等武夷茶運至龍溪,民間便開始鬥茶。鬥茶的茶與茶器,隨著工夫茶的普及而漸趨奢侈化、標簽化,並且是必以大彬壺、若琛杯、大壯爐等為尚,烹茗以水為本,火候佐之。而明末張岱筆下的閔汶水,卻是“剛柔燥濕必身親,下氣隨之敢喘息?到得當爐啜一甌,多少深心兼大力”(《閔汶水茶》)。“今來茗戰得異人,桃葉渡口閔老子。鑽研水火七十年,嚼碎虛空辨渣滓”(《曲中妓王月生》)。從龍溪民間不惜財力的鬥茶實踐及其規製,我們尚能隱隱窺見閔老子原創工夫茶對後世的影響。由此可見,到了乾隆年間,工夫茶在福建漳州地區,其技法已經基本趨於成熟和完善,並且已完全世俗化、大眾化,甚至已經成為商人、茶客們炫耀擺闊、鬥豪競奢的一種生活娛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