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飲茶小史

秦取巴蜀茗飲始

字體:16+-

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 “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顧炎武的判斷是基本符合茶飲的曆史發展規律的。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周魯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唐代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一章,也隻是大概推測,茶的飲用,肇始於神農氏,聽聞於周魯公。

飲茶始於神農氏,作為傳說尚可,但其曆史事實,卻無法考證。因為在成書於東漢的《神農本草經》中,並沒有任何關於茶的記載。而“聞於周魯公”,恐怕也是陸羽認知的錯誤。周魯公是誰呢?周魯公是西周時期的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因被封於山東曲阜,故稱為周魯公。茶飲和周魯公又是怎樣關聯上的呢?傳說《爾雅》一書,為周魯公所寫,而《爾雅·釋木第十四》最早記載了“檟,苦荼”。事實上,《爾雅》的成書時間,大約是在戰國或兩漢之間,故陸羽提出的“聞於周魯公”,就屬於認知上的錯誤。

不僅如此,陸羽的“齊有晏嬰”,以及《茶經·七之事》引《晏子春秋》曰:“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此“茗菜”,在現存的《晏子春秋》各種版本中,都為“苔菜”。而苔菜,是紫堇菜的別名,並非是茶。綜合上述內容,排除陸羽誤引的“聞於周魯公”與“茗菜而已”兩條文獻,基本可以認為:在周朝以及其後的春秋戰國時期,仍然無法覓到關於茶飲的確鑿的任何文字記載。

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顧炎武的判斷是基本符合茶飲的曆史發展規律的。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納司馬錯之策攻蜀,大破蜀軍於葭萌關,古蜀國滅亡。不久之後,秦軍又滅了巴國,從而實現了“先滅蜀,繼滅楚,而得天下”的戰略構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由丞相李斯負責,推行“書同文,車同軌”政策,在秦國原有大篆籀文的基礎上,對文字進行簡化,創立了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來使用,與此同時,也廢除了原來六國的文字。隻有當全國具備了規範統一的文字,消除了過去六國各自為政的文字混亂狀態,關於茶飲的可辨識的文字記載出現,才會在未來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