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無條件養育

所感

字體:16+-

我們的父母教會了我們如何養育,為我們提供如何與孩子說話和相處的範例,然而我們在原生家庭的經曆影響著我們,因而影響了我們會成為什麽樣的媽媽和爸爸,這種影響超越任何我們最終會使用的具體養育手段。養育孩子不是一項可以掌握的技能,比如烹飪或木匠手藝。參與其中的心理力量把事情變得極為複雜,而這些力量往往在我們不知不覺之間發揮作用。

坦白講,我很猶豫是否要深入探討這些話題,因為諸多這類討論,還帶上關於我們自己“內在兒童”等等的熱切理念,令我如坐針氈。但我別無他法。如果不反思你的成長經曆如何構成你的內心世界,那麽討論是什麽阻礙你成為更好的家長是毫無意義的。你的成長經曆不僅影響了你對孩子做什麽,也決定了你對他們不做什麽;它影響你如何劃分你與配偶的育兒責任,你對男孩和女孩是否會區別對待;它幫助你決定你的日常行為是否向孩子表達基本的尊重或不尊重;它關係著什麽會令你生氣,什麽會令你悲傷,以及你如何表達這些感受。

當然,家長選擇不良養育模式的原因不一定依賴於花哨的心理學解釋。有時我們失去耐心的原因僅僅是孩子需要太多的耐心:他們會吵鬧,把東西弄亂,以自我為中心。正如我在本書開始時提到的,養育孩子不是懦夫能夠勝任的,有些孩子會比其他孩子更難帶。不過,某個難帶的兒童還不足以解釋為何其家長會采用愛的撤回或其他控製手段。事實上,許多研究人員表示,人們的基本養育方式“早在(他們)與自己後代直接接觸以前就已經形成了”。這些方式深深植根於很久以前的個人經曆。

最近,我在自己的官網上看到一位男士這樣留言:“我就像一個圍觀車禍現場的旁觀者,看著朋友們用自己小時候受傷的方式去傷害他們自己的孩子,這可並不好看。”我要補充的是,識別為何會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也並不簡單。他所說的那些成年人並沒有坐下來有意識地決定讓孩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不愉快,一定還有其他原因造成這種循環傷害的出現,也一定還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釋這種怪誕、不符合邏輯、甚至是悲劇現象的發生。那些極度批判自己父母的人,最終又淪為締造一個相似得可怕的家庭的人,雖然他逃離了那個家庭(或是自以為已經逃離了那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