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冥想5分鍾,等於熟睡一小時(全新修訂版)

警告你的恨之狼,別傷害他人成習慣

字體:16+-

恨之狼會自動攻擊“他們”,但在絕大多數的人心中,愛之狼都要比恨之狼大得多、強得多。這兩條狼生存在每個人的心裏,彼此糾纏在一起。

既然人類獨特的進化背景讓我們具有如此豐富的協作性、同情心和愛心,那麽為什麽在我們人類的曆史上還依然充滿了自私、殘忍和暴力呢?

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當然是一方麵的原因。然而,縱觀所有的社會形態——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東方社會和西方社會——在大多數情況下發生的故事都是完全一樣的:對“我們”忠誠,守護“我們”,而對“他們”懷有恐懼並表現出攻擊性。我們已經看到對“我們”的姿態是如何根植於我們的本性深處,現在就再來研究一下對“他們”的恐懼和攻擊性是怎麽發展出來的。

對“他們”的下流和粗暴

辦公室政治、校園小圈子和家庭暴力的源頭,正是我們大腦深處對“他們”的藐視和攻擊以及對“我們”的偏袒和愛護。

幾百萬年來,我們的祖先一直麵臨著饑餓、掠食動物和疾病的威脅。雪上加霜的是,氣候劇烈波動帶來的大幹旱和冰河期讓生存資源愈加枯竭,生存競爭越發激烈。所有這些蠻荒環境綜合在一起,讓我們的原始人和智人祖先每年即便擁有2%的自然人口增長率,人口也始終無法真正增長起來。

在這樣嚴酷的環境裏,在部落內部展現合作的一麵,而對其他部落展現具有攻擊性的一麵,無疑是有巨大的繁衍優勢的。這種協作和對抗是相輔相成、互相依托的:部落內部的協作會讓這個部落在和其他部落的對抗中占據上風,反過來,和其他部落之間的對抗也要求部落內部有良好的協作。

和協作與關愛一樣,對抗與憎恨也需要多個神經生物係統共同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