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尋近代中國

舊秩序瓦解與新秩序重建

字體:16+-

五四改造國民性、啟發國民意識、重塑國民品格的選擇,是世紀初國人精神迷惘的必然結果,也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自救自強運動的邏輯發展。就其本質而言,五四的選擇自然比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運動的諸多舉措深刻得多,它已觸及中國社會存在的深層——民族文化的心理結構,已經意識到中國的發展不僅取決於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認識,而且取決於社會全體成員能否具備共同的語言和素質。

但是從另一方麵看,五四的選擇雖然是當時知識精英深思熟慮的結果,然其問題的焦點似乎找錯了方向。辛亥革命的不成功以及前此種種救亡圖存運動歸於失敗,除去國民的不覺悟之外恐怕尚有其他方麵的重要原因。換言之,近代中國幾次大規模的救亡圖存運動,都找到過當時中國問題的根本症結之所在,但它們之所以統統歸於失敗而無法成功,並不都在於國民的不覺悟,而是另有原因在。

我們知道,中國曆史上的意識危機和社會危機並不是到了近代才有。然在近代之前的中國基本上都能順利地解決這些危機,從而使中國社會不斷地變化與前進。如果不是西方列強以炮艦撞開中國的大門,中國社會依其內在的規律,似乎應該能夠完成其向現代社會的轉變。正如毛澤東所說:“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302

西方列強的入侵擾亂了中國社會的正常發展,僅就社會經濟而言,它一方麵對中國傳統社會經濟結構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麵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破壞了城市的手工業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另一方麵,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