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尋近代中國

現代化對民主政治的必然訴求

字體:16+-

民主政治既是現代化、現代文明的必然派生物和重要標誌,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推動力和促成者。在中國傳統社會和歐洲中世紀之前的漫長歲月中,雖然都存在不同形式的政治集團和“黨”的雛形,但真正使“黨”變成一種政治工具以及在國家決策過程中發揮中樞性的作用還是近代社會的事情。確切地說,是在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愛爾蘭富有“熱情奔放的想象力”的政治家柏克,比英國其他政治家都更早地看出政黨在議會製政府中所具有的必不可少的地位。他堅定不疑地相信,任何嚴肅的政治家,必定具有他認為什麽才是正確的公共政策的想法。如果他是負責任的,他必然公開宣布要把其政策付諸實施的意圖,並尋求實施其政策的手段。他必然要同與他持相同觀點的人一道行事,並且不讓私人的考慮破壞他對共同觀點的忠誠。這些人必然要聯合成為一體,並且拒絕與同他們的政黨賴以組成的原則不相容的團體結成同盟或接受其領導。因此,柏克為政治民主化操作中的政黨政治提出的經典定義是:“政黨是人們聯合的團體,根據他們一致同意的某些特定原則,以其共同的努力增進國家的利益。”248顯而易見,政黨不是一個單純的利益集團,而是具有某種政治目的的聯合體。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的力量日趨壯大,並最終成為社會統治的主導階級。經18世紀的大變動,到了19世紀,政黨政治,以及以政黨政治為依托的代議製政府、議會政治,已成為西方先發國家政治民主化過程中普遍采用的形式和手段,從而對西方社會的發展也起過相當大的積極作用。

在中國傳統社會裏,普遍遵守的道德倫理高於個人的政治信仰,因此中國政治生活中雖然向來存在各種形式的政治集團,但中國人從理論上決不願意承認這種既成事實,而總是將“結黨”與“營私”天衣無縫地聯係在一起。《尚書·洪範》說:“無偏無黨,王道****;無偏無黨,王道平平。”似乎如果有了黨,勢必要影響政治統治的穩定性。因此,中國倫理最排斥的就是結黨和結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