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和革命黨人基於對立憲與共和兩種方案的比較,力主舍棄立憲,實行共和,這其中的原因除了相信人為的力量可以改變曆史的進程,以及共和之製優於立憲製之外,另一個更重要的背景,是他們對清廷的普遍失望。一方麵不相信清廷有能力實行立憲政體。宋教仁說:“立憲者,決非現政府之所得而成者也;其所以設資政院,立內閣,非以立憲國之立法機關與責任政府視之也。故其對付資政院之權限與內閣之組織者,亦不得責以立憲之原則者也;其所以憲法大綱者,不過欺人之門麵,賴人之口實,萬不可信者也。立憲者,決非現政府之所得成者也。”189先不說清政府是否真的願意就此放棄部分君權,即其能力也不能不令人懷疑。另一方麵,革命黨人從一開始就深深地懷疑清廷的立憲誠意,以為清廷所允諾的預備立憲隻是清廷在滅亡前夕所玩弄的騙局,其唯一目的隻是為了消彌革命,維護滿族人的政治統治。吳樾說:“吾國今日之行政、軍事、教育、實業,一切國家社會之事,必經非常之改革始克有真進步,決非補苴罅漏、半新半舊之變法,足以挽此呼吸間之危亡也。以滿族而宰製中國,無論專製、立憲,決不能有非常之改革,而且阻遏之。何則?專製、立憲乃形式上之變更,至根本問題,滿人抱持唯一排漢主義寧死毋二,即能立憲,亦必巧立名目,仍用其愚弄漢人之故技,甚且假文明之名,行野蠻之實。……滿洲政府實中國富強第一大障礙,欲救亡而思扶滿,直揚湯止沸,抱薪救火。”190不消說,這是基於民族主義情結而對清政府的不信任。
立憲不足以救亡,共和才是中國的唯一出路,然而共和比立憲更進一步,清政府更不可能同意。於是辛亥革命的先軀者決計徹底打碎那個舊世界,然後在全新的基礎上建立人人平等的共和政體。朱執信說:“今之非革命者,則曰:立憲易,革命難。嗚呼!是烏知立憲,是烏知革命。夫歐美孰有不革命而能立憲者,況中國之立憲不可同於歐美也。吾今正告天下曰:中國立憲難。能立憲者,惟我漢人。漢人欲立憲,則必革命。彼滿洲即欲立憲,亦非其所能也。……凡此諸難,一以民族不同之故而迄,則欲救其難,舍革命更無他術。革命者,以去滿人為第一目的,以去暴政為第二目的。而是二者,固相連屬,第一目的既達,第二目的自達。何則?其難既已去也。”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