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尋近代中國

洋務終結導致對舊體製全盤否定

字體:16+-

1860年,中國在坐失二十年發展機遇、在經曆了兩次鴉片戰爭打擊後終於醒悟,開始了向西方學習的艱難曆程,史稱“洋務新政”,或“同光中興”。

又經過三十多年發展,中國的經濟構成已經發生巨大改變,近代化的工業基礎逐漸成型,一個新的社會階級即中國資產階級也在緩慢成長。中國的政治架構尤其是法律製度經過三十年調適,也在向世界靠攏。應該說,一個全新的中國可期,世界各國以平等身份待我,也不再是遙不可及。

然而,就在中國按照自己的規則按步就班前行時,士大夫階層和軍方鷹派覺得中國已經了不起,覺得三十年前各國都有點對不住中國,執意複仇,發誓像列祖列宗那樣開疆拓土,弘揚國威。於是,中國在洋務運動34年時改變了韜光養晦既定政策,為了朝鮮與日本大打出手。短短幾個月,清軍原形畢露,大清國“同光中興”的神話很快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國三十年高速增長依然不敵同期發展的日本,戰爭結束後中國人痛定思痛,以為都是先前“中體西用”惹的禍。因為中國沒有像日本那樣轉身向西,脫亞入歐,沒有像日本那樣追慕西方,沒有在遠東建設一個“西方強國”的企圖和勇氣。於是,中國在1895年不期然改變先前幾十年發展方略,轉身向東,追隨日本,進入“維新時代”。此後,維新、新政、君憲、憲政,再君憲,不一而足,其實都是亦步亦趨模仿日本。短短十幾年,大清國成為曆史,中國發展根本轉向。

曆史沒有辦法假設中國在1895年的轉向是好還是壞。假如我們不再以“線性進化論”去分析曆史發展,我們應該承認中國放棄洋務新政實在可惜。中國在那個時候之所以不期然放棄洋務既定方針,不期然轉身向東,又與那之前幾十年清廷始終沒有說清中國未來目標和方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