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是香港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的講稿,時在2005年11月16日。
主持人:歡迎走進《世紀大講堂》,這裏是思想的盛宴,這裏是學術的殿堂。
在學術界一直都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甘於在書齋裏麵寂寞和冷清的生活,一心都想學術立國,無論是多麽艱難,都想給這個國家留下一些自由思想的種子。今天的大講堂,我們為大家所邀請到的嘉賓就是這樣一位學者。幾年前,他有一本書出版,名字叫做《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這本書一麵市,就受到了中國學人的廣泛關注,像李慎之先生就曾經評價這本書說,“它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中國”。下麵我想我們就用掌聲來歡迎,今天我們大講堂的嘉賓,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學泰先生。歡迎您。
主持人:我知道王學泰先生是一個人生經曆特別豐富的人,而且有很多很多的人生故事,我不知道您的故事想從哪兒說起?
王學泰:我的經曆雖然豐富,但對於現在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是不必要的。我一生有過三次倒黴的經曆吧,最早的一次是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我16歲,當時下鄉支持大躍進,深翻土地一丈二尺,要求第二年畝產小麥120萬斤。
主持人:120萬?
王學泰:120萬斤,我當時不太相信,我就說,一麻袋可以裝200斤,這120萬斤,就可以裝6000袋。一麻袋放在地下是六平方尺,而一畝地是6000平方尺,碼平了可以放1000袋。我說這個6000袋就得要碼六層,我說你什麽麥稈能給它挺起來。我當時16歲,就說出這件事,結果就被全校批判。不讓我在農村勞動,叫我回學校去大煉鋼鐵。後來回學校,我也沒大煉鋼鐵,上北圖每天趴著看書,後來回來又受一次批判。
主持人:您在北圖看什麽書呢?
王學泰:什麽書都看。最簡單的也看,劇本,最複雜的那會兒是心理學,還有古籍,看的書非常雜。你看我現在還有高中時代的筆記,像《孫子十三篇》,那會兒就讀過,也都抄過。還有《變態心理學》,弗洛伊德的一些學說,還有美學。那會兒我對美學非常感到興趣,因為美學正處於爭論時期,所以當時的美學論爭,現在我還能說出非常詳細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