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詩的出現,使得許多讀者感歎:原來舊體詩還有如此強表現力!還能抒發那樣深沉複雜細膩的感情,還能有聲有色地、生動地描繪各種文學形象,充分發揮文學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功能。聶老的舊體詩不是功成名就的閑人,於風晨雨夕,麵對階柳庭花,尋章琢句,鬥韻聯詩的產物,而是年近花甲的老人被發配到北大荒勞改生活和年屆古稀的老翁監獄生活的記錄,充滿著艱辛與血淚。聶老的舊體詩是他的心靈史,深刻地反映了一個正直的、關心祖國人民命運的知識人在特定時代的遭遇。
三、以雜文入詩
聶詩是傳統的舊體詩,不像現在有些不知舊體詩詞為何物的“作家”也借舊體詩詞名義發表令人作嘔的東西,玷汙了祖宗留下的瑰寶。我們說聶翁舊體詩是舊體詩,不僅指它合格律,注重對偶、巧妙用典等外在規範,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在風韻,讓人一讀,絕對是舊體詩,不是七個字或五個字齊整的排列組合。但聶詩也不是古人的舊體詩,而是當代人的舊體詩,不僅有當代人的生活、觀念和情感,在藝術上也有很大的突破,這就是以雜文入詩。
以雜文入詩幾乎成為許多新式文人寫舊體詩普遍采用的方式,舊式辭章家則不是(如夏承燾、沈祖棻、程千帆)。這種風氣始於魯迅,魯迅稱此為“打油”。大家熟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注明“達夫賞飯,閑人打油,偷得半聯,湊成一律”。此體源於唐人張打油,其特征在於率意和逗笑。魯迅把雜文筆法,如諷刺、反語、幽默等引入舊體詩,自謙為“打油”,其實與打油詩有根本的區別。魯迅的“打油”,立意嚴肅,用筆深刻,不為逗笑而逗笑。後來許多新派作家寫舊體詩都繼承了魯迅這個傳統(當然也有不用此法的,如魯迅的朋友鬱達夫、後來的田漢),以雜文筆法入詩成為一種趨勢。比如李荒蕪、邵燕祥、啟功、楊憲益、黃苗子、聶紺弩,台灣的柏楊等,都有這方麵的傑作。當然最精彩的還是聶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