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學泰自選集:江湖舊夢

第43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正麵與側麵 (14)

字體:16+-

1957年以後,報刊上雖然偶爾也有舊體詩詞了,但作者多是高官,或民主黨派中的上層人士,即使偶有知識分子的作品(如蘇步青、夏承燾、高亨等)出現,那是一種很高的政治待遇。不是什麽人都能發舊體詩的。我沒有見過一般作者舊體詩出現在報刊上。編訂出版舊體詩集更是一種極特殊的事情。最初隻有毛主席出版了《毛主席詩詞》,後來朱老總出版了《朱德詩集》。這件事到了文革當中幾乎成了朱老總一條“罪狀”,1966年底文化界造反派批判說:毛主席出了詩集,你也出版詩集簡直是與毛主席分庭抗禮,平起平坐。當時我看了這種荒謬批評就想連賀敬之、郭小川都能出版自己的詩集,為什麽朱老總不行呢?後來我才明白了,新詩隻是文學創作,舊體詩則是政治待遇。舊體詩集不是誰都能出的。

七十年代末聶詩出現了,先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少數喜歡舊體詩的人們中流傳,隻讀過幾首,經三十年而不忘的就是“文章信口雌黃易,運動椎心坦白難”(現在的印本是“思想椎心坦白難”)。後來,《散宜生詩》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公開出版,而且胡喬木作序,這似乎是有點標誌性的,舊體詩終於被主流社會承認是文學作品,聶老以詩人的身份登上文壇了。

什麽是文學?五十年代文藝理論受蘇聯影響,特別強調文學的特質是“形象性”,特別是人物形象(這個理論與俄國文學以敘事性作品為多有關),沒有形象便被趕出文學大門之外。這樣古代許多優美的詩文比如賈誼的《過秦論》,李密的《陳情表》,諸葛亮的《出師表》有什麽人物形象?“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燈遊。”“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有什麽形象?這些都麵臨著又被趕出文學之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些文論家曲為之說。他們認為古代一些抒情詩、寫情散文、議論文雖然其中沒有寫到形象,但通過抒情、寫情、議論,塑造作者本人的形象。我覺得中國傳統文學有自己的特點,不能拿蘇俄理論的帽子,來套中國傳統文學的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