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醜陋的中國人”這個詞組雖有轟動效應,但太刺激了。幾十年來,我們的耳膜在聽到“中國人”三個字時已經習慣了與“偉大”“光榮”“勇敢”“勤勞”等一類褒揚詞匯相連接,柏楊突然把“中國人”與“醜陋”連在一起,真是豈有此理,膽大妄為。這本書還未麵世,隻是書目一出,已經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了。不管讀過和沒讀過《醜陋的中國人》,隻要自命為愛國者的人們都要對它表示氣憤,表示唾棄。因此書一問世,很快就在社會上形成一股不大不小的風波,影響遠遠超越了文學界。
其實,《醜陋的中國人》隻是柏楊的往昔雜文作品的選集。該書共三十篇,分別從柏楊七八十年代雜文作品集中選出,其中《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與醬缸》《人生文學與曆史》三篇係根據柏楊在美國幾次講演整理而成。這本書中對傳統文化的黑暗麵和國民性弱點的揭露與批判不僅在柏楊早年創作的小說雜文中反複出現,而且遠在清末民初,梁啟超、魯迅等人的著作裏也早已非常關注這些問題了。國家民族在危難時期,許多了解和熟悉了外來文化的知識人都作過這方麵的思考。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怪圈,八十年前就引起深思和討論的問題,八十年後,經曆了社會種種變遷之後,有人發現我們的長進不大,有些地方又添了新的毛病時,他把這些說出來、寫出來,意在引起療救者的關注,不料,反而挨了一悶棍,這是梁啟超、魯迅都沒有遇到的。海峽兩岸主流意見這次很一致,都認為《醜陋的中國人》大逆不道,詆毀同胞,擾亂民心,誤導大眾,居心叵測。公劉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柏楊先生早已去了美國,台灣也罷,大陸也罷,都是拿他無可奈何的;因之,這個十分有趣的政治現象,除了不幸證明了大陸上的某些人和台灣的某些人,原來共著一種心理狀態,在這方麵,倒的確不愧是‘龍的傳人’。”(《醜陋的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