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最初的勞動教養沒有期限。它隻是改造城鎮遊民的一種措施,帶有預防犯罪的性質。“條例”中說得很明確“勞動教養,是對於被勞動教養的人實行強製性教育改造的一種措施,也是對他們安置就業的一種辦法”。“對於被勞動教養的人,應當按照其勞動成果發給適當的工資;並且可以酌量扣出其一部分工資,作為其家屬贍養費或者本人安家立業的儲備金”;“被勞動教養的人,在勞動教養期間,必須遵守勞動教養機關規定的紀律,違反紀律的,應當受到行政處分,違法犯罪的,應當依法處理”;“在教育管理方麵,應當采用勞動生產和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方針,並且規定他們必須遵守的紀律和製度,幫助他們建立愛國守法和勞動光榮的觀念,學習勞動生產的技術,養成愛好勞動的習慣,使他們成為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需要實行勞動教養的人,由民政、公安部門,所在機關、團體、企業、學校等單位,或者家長、監護人提出申請,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委員會或者它們委托的機關批準”。在城市裏待著,又沒有收入,長此以往,不就得幹犯法的事嗎?
田炳信:就是管製起來了。
王學泰:不是管製。你到那裏去,也照樣每個月32塊錢(這是北京,聽說外地就要少得多)。當時勞動教養32塊錢,就等於你去就業,給你找工作呀。
田炳信:就是找工作,你也可以叫個好聽的名字呢?為什麽非叫勞動教養?
王學泰:“教養”這個詞現在聽著是難聽了一點,因為多年以來用它處理輕微犯罪人員。實際上自古以來為統治階級所用的儒家思想對於老百姓就是主張“養之”“教之”的。何況解放初強調“不勞動者不得食”,有的人甚至把“勞動”就簡單地理解為農業勞動,而且這種勞動是最光榮的。那些提籠架鳥的人們在新入城的幹部眼中就是“二流子”(反右時,吳祖光“二流堂”事一公布引起許多人的憤慨,就是把這些文人的自嘲視為以“二流子”自豪)。其實“改造”這個詞要深究起來好聽嗎?“脫了褲子割尾巴”,“夾著尾巴老老實實做人”好聽嗎?不過大家都這麽說,習慣了。普希金詩劇《葉甫蓋尼·奧涅金》有兩句詩說“上帝本沒賜給人幸福,習慣就是它的禮物”。我們習慣了也不覺得怎麽樣了。我們曆來不被尊重,被大人物喝來斥去,反複訓導,但習慣了也就不以為然了。阿Q當趙太爺尊重他叫他“老Q”時,他還不知道叫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