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學泰自選集:江湖舊夢

第35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正麵與側麵 (6)

字體:16+-

王毅:的確,廢除科舉這麽大的事情在倏乎之間就完成了,這似乎應該標誌著中國近代以來製度變遷的大勢所趨。然而另一方麵,我們又不能說以科舉為代表的傳統教育選拔製度,真的已經離我們而遠去,真的已經成為曆史了。

中國現代教育製度與科舉製度之間的博弈過程有許多戲劇性的場麵,比如當初設立“京師大學堂”的時候,因為科舉製影響之大,使得每到了鄉試、會試期間,大學堂宿舍中的學生就走空了一半。這種局麵現在當然不能想象了,但是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在我們今天的教育考試製度中,科舉製度確立的許多基本的原則,比如把知識的本源歸附於政治權力,把體察“聖人”的意誌和語錄作為學習和考試的唯一標準(“代聖立言”),比如對於人類多元文化成果的排斥,比如教育體製與國家行政體製的高度合一,比如因為教育考試體製與行政體製一體同構而導致的嚴重腐敗等等,就依然一直嚴重地梗塞在一百年以來的教育發展過程中。

王學泰:高考剛剛結束,各種媒體都把高考放到極重要的位置,幾乎全社會都動員起來了,一切都要為高考讓路。考完了,媒體又開始議論誰是狀元、各地的狀元會受到當地政府如何優惠等等。從這些議論中,我們仔細揣摩一下群體的情緒心態以及價值取向,令人恍如在科舉時代。

王毅:時過一百年,社會也經過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麽為什麽人們卻很難走出科舉製度的餘蔭呢?這的確是需要認真說明的問題。

科舉在中國製度文化中的重要功能及其形成的過程

王學泰:造成科舉遺緒延綿不絕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因為科舉曆時太久,如果從知識階層通過一種製度安排能夠進入統治階層說起,幾乎近三千年。春秋以前社會的管理層或說統治層是士以上的貴族。隻有貴族才有資格進學校,擁有知識,具備管理技能。春秋以後原來的貴族社會管理體係解體,以孔子為代表的學術下移,有教無類,使得一批不是貴族的人掌握了文化,成為新的知識層人士,從而獲得了進入管理層的資本。因此《管子》中對社會製度管理層人員來源的設置就產生了變化。“士”之子恒為“士”,但農夫之子中的“秀者”也可以擢升為“士”(後來還有主張通過軍功進入管理層的設計——法家的主張)。這就破除了社會階層之間,特別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不能流動的製度藩籬,其意義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