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世紀
——答《文藝爭鳴》編輯朱競女士問
此篇是2002年回答《文藝爭鳴》編輯朱競女士之問,發表在《文藝爭鳴》2002年第3期上。前麵有朱競女士一篇“編者按語”:
王學泰,男,1942年12月生於北京,原籍山西清源。196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係,曾在農村勞動多年。一度在北京房山縣文教係統工作。1980年被調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編輯部任編輯,1989年調至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從事古代文學和文化研究工作。出版的主要專著有《中國人的飲食世界》、《華夏飲食文化》、《中國流民》、《中國人的幽默》、《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幽默中的人世百態》;出版的學術隨筆集有《燕談集》、《多夢樓隨筆》、《偷閑雜說》;另有一些論文和雜文散見於報刊。
第一次與王學泰先生通電話,我就被他那銅鍾般的聲音所吸引。想象中,這人一定與武鬆或張飛一般威風凜凜並豪氣十足,是個路見不平就出手的人。後來聽位朋友說,王先生的確是仗義之人,正是由於這些,他在這風風雨雨的幾十年,經常是多災多難,曆盡坎坷。但是,王先生卻說:誰說隻有“革命”,人才能“永遠年輕”呢?在已經被劃為“另類”的處境下,他還保持著自己特有的達觀。他說,“另類”附加給他的是一個正麵的收獲,那就是成為“另類”以後,就仿佛進人了精神“保鮮”箱,精神的年齡永遠不再增長了。
在幾次與王先生的聊天中,他都強調,這種精神保鮮的感覺純屬個人經曆中所獲得的體驗,絲毫沒有倡導人們要經曆這些“曆練”的意思。王先生讀書很多,學養極好,研究的都是別人很少研究的大問題,如“中國流民”、“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研究這些問題當然要收集大量的資料,他認真地做了,而且這些成果被學界所認定。王先生說他自從上小學起,寫作文時無論是什麽題目一概用“光陰似箭、日月穿梭”開篇,這是他不自覺的,當老師總結他的作業時,才發現在一個學期的作文中,王學泰寫的第一句話全部都是一樣的,這不禁引起全班同學們的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