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會兒申請研究經費還挺困難。我將通俗小說定義為江湖藝人,或者說是遊民的自我表達,包括我對《水滸傳》、《三國演義》裏,充滿了遊民文化與意識的評價,讓所裏的同仁視為荒謬。恰好董乃斌(現任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時任研究所副所長,與我關係不錯,比較了解我的想法。於是,他向大家表示,‘我們支持學泰研究一下吧,盡管他的觀點大家還不理解,但我們試著看看,它到底怎樣荒謬’。”
撰寫《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期間,王學泰編輯了包括秦暉、雷頤、水天中等人的一套隨筆叢書,名為“學人文庫”,其中也有他自己的一本《燕談集》。
“當時出版社想做點宣傳,請我聯係一些著名學者揄揚一下,我認識的人不多,但恰恰與李慎之先生的女兒李伊白很熟,於是請她捎上這套書給她父親。本來想讓李先生就其中有關西方學術的隨筆談談想法,不料幾天過後,老爺子打來電話,說看了我的《燕談集》,對其中有關‘遊民文化’的部分特別有興趣,問我還有這方麵的作品嗎。我說我正做著一個項目就是有關遊民文化,基本寫完,有三十多萬字,您願意看我可以打印出來給您寄去。”
“我在文中引用三國劉關張結義時的一段故事,引起他的共鳴。這是一個反映遊民心態的故事。據明朝成化年間刊印的《花關索出身傳四種》唱本所說,漢末劉關張聚義之初,劉備指派關羽、張飛各自到對方家裏殺光全家老小幾十口人,以杜絕‘回心’,隻因張飛一時心軟,放走了關羽懷孕的妻子胡金定,後生子關索。關索長大後認父歸宗,為關羽拒絕。關索大怒,翻臉威脅,如果不依他,他便投奔曹操,起刀兵捉拿自己的父親等人。這些觀念都是與宗法傳統大相背離的,反映的是處於社會底層的遊民進行冒險生涯時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