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學泰自選集:江湖舊夢

第11章 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 (11)

字體:16+-

主持人:今天我們想請王老師和我們交流的是“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的話題。《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這本書是1999年出版,已故著名學者李慎之先生曾為之作序,以“發現另一個中國”為題,總結該書為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史所帶來的新的思考。同時,也根據該書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問題:以孔夫子為代表的中國大傳統(士大夫、知識精英們的文化傳統)和以關王爺為代表的小傳統(遊民文化傳統),究竟哪個影響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更多一些?根據李慎之先生提出的思考,引申出來的問題是:孔夫子和關王爺是兩種完全不同,並且正相對立的文化還是彼此有很深的交織?中國曆史上的遊民文化和生活準則對理解如今的中國社會是否仍有幫助?今天的“遊民”和以往的“遊民”有何不同?中國曆朝曆代如何解決遊民問題?如果把視野再拓寬,中國傳統的遊民文化和西方一些國家的遊民文化有何不同?西方國家的遊民如何被重新納入秩序之內?針對這些問題,王老師今天做客和訊讀書頻道將和網友進行交流。

遊民:脫離了宗法秩序的人

主持人:我們首先問王老師第一個問題,請您具體解釋一下遊民的定義,還有構成遊民的各色人等。您在書中說遊民形成群體是在宋代,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判斷呢?

王學泰:首先說一下,我們談遊民問題是有一個曆史前提的。這個曆史前提是什麽?就是我們中國古代傳統的組織方式是宗法社會。從經濟、經營角度來說是小農社會。而宗法社會中,人是靠宗法組織起來的,所以說人一生基本上就生活在某地、某個宗法之中,生活在他的家族、宗族之中。這些人我稱之宗法人。

另外我們的行政控製自古以來也是非常嚴謹的,由於行政和宗法的雙重控製,正常生活的人們基本上是不流動的,我指的是廣大農民和廣大手工業者,他們基本上是不流動的,他們終身都生活在一個地方。我是山西人,我50年代回老家去,有的老年人一生連縣城都沒有去過,他們行為的距離最多在數十裏之內。這種社會中,人們必然產生獨特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