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音色純美,是我在阿拉伯舞台上所不曾聽賞過的,即使在我的生平中,也不過僅僅聽到過有數幾次,雖然我在生平的大部分時間裏留心聆聽男女演員和歌手們的聲音。
奇怪的是迪卡並非演員,也不是歌手。征服我的敘利亞情懷的強大因素,並不是那種通過學習和實踐成長起來的人造因素,也不是藝術家用來連接他們和聽眾心靈的那種因素,而是一種更深刻、更奇異、更樸素的一種東西。
在修杜拉女士的喉中有心靈的傷口。當她說話或唱歌時,那傷口便會張開,從中流出她的民族和祖國的鮮血。那天夜裏,仿佛神已經把她化為東方諸國的可以感觸到的典型;其時的東方諸國已像特洛伊城一樣被征服,像希克尤巴一樣痛苦,像安德羅瑪克一樣煩惱。
修杜拉·迪卡用“伊斯法罕”曲唱了三支歌。這個曲子像“納哈萬德”曲一樣,能使聽者想起過去的一切,能向聽者描繪出那些遠離祖國的人們的形容和失去情侶的戀人們的影象。
在這三種情況下,修杜拉提高聲調,那聲音酷似夜深人靜時山穀間溪流的哭號。旋即,她又壓低聲音,於是變成了溫柔、細膩的呻吟。
那聲音攙雜著淚水,那聲音被歎息所擁抱,那聲音不時為痛苦所打斷——那是失子母親的聲音,她坐下來,情不自禁地哭泣不止。那是貧困、悲傷中的敘利亞的聲音。那是一切被壓迫的人麵對太陽所發出的呼聲。
夜下,我站在巴勒貝克廢墟之間時,聽到過這種聲音;我坐在耶路撒冷斷壁殘垣前時,聽到過這種聲音;在貝魯特港的法國輪船甲板上,黎巴嫩人含情脈脈地注視著他們的大山,淚眼模糊地同大山告別時,我聽到過這種聲音;我在孤獨、寂寞時,聽到過這種聲音。
朋友們告訴我,迪卡女士是特裏波黎人;眾所周知,特裏波黎的基督教徒俘虜原本都是希臘人。難道這位女子血管裏仍然流著古希臘人的血?莫非一有機會,她便想起古希臘人,哭訴他們的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