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
本書是弗洛伊德晚年探討社會文明的一部主要著作。作者從文明發展與人性的本能之間的聯係和對抗這個基本觀點出發,對文明社會的本質、起源、作用和弊端等問題做了集中的闡述。他認為,人生的目的(或人性的本能)就是追求幸福,但幸福又是難於達到的。因為文明除了促進物質工具的進步、個體的力量被群體的力量所代替,同時還忽略了人性的特殊過程,卻對人的本能尤其是**肆意否定和橫加限製,企圖讓人在攻擊性方麵做出犧牲。於是,人們隻好求助於愛欲的力量,以所謂的共同的文明生活來避免痛苦。他指出。攻擊本能是反對文明的,而文明又是建立在愛欲之上的。因而在文明的進化中充滿著愛欲(生的本能)與攻擊(死的本能)之間的鬥爭。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的理論剖析了文明社會,痛斥了文明社會的弊端,揭露了宗教的虛偽性,並把希望寄托在愛欲的力量之上。這裏,弗洛伊德看到本能與文明的矛盾、文明對社會進步的推動、文明的發展日益要求人們群體認同感的加強是很有見地的。但是,他忽視文明發展的物質根源,誇大本能在文明發展中的作用,把文明與本能絕對對立起來,認為文明的發展是對個性扼殺的觀點則流於偏謬。
英文版編者導言
本譯文根據1930年德文版譯出。
德文原版的第一章比本書其餘部分在《精神分析運動》1929年11~12月,第1卷第4期雜誌上發表得略早一點。第五章單獨發表在同一雜誌(1930年1~2月,第2卷第1期)。在1931年的版本中增加了兩三個腳注,該書最後一句是新增的。在早期的英譯本中這些增補均沒有。
弗洛伊德於1927年秋完成《一個幻覺的未來》的寫作。在隨後的兩年中,無疑主要的原因是他因病著述甚少。但是,在1929年夏,他開始撰寫另一本書,這仍然是一本以社會學為主題的書。初稿於7月底完成;11月初送去印刷。實際上於當年年底之前發表,盡管在扉頁上寫的日期是“1930年”(瓊斯,1957,第157~1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