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說明怎樣才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一個人應該根據一種從一開始就服務於這個目的的直接感受來接受他和周圍世界聯係的暗示,這個觀點聽起來是如此奇怪,而且和我們的心理學結構如此不一致,因而我們試圖對這種感受做一種精神分析的——發生學的解釋,這是很有道理的。由此而得出以下的思想路線。一般地說,沒有什麽東西能比我們的自身(self)的感受,比我們的自我(ego)的感受更明確的了。在我們看來,這個自我似乎是一種獨立和統一的東西,似乎是有鮮明輪廓而和其餘的一切都涇渭分明的東西。但精神分析的研究第一次發現,這不過是一種騙人的表麵現象,相反,自我沒有任何明顯分界地向內伸展,進入一個潛意識的(unconscious)心理實體,我們稱之為本我(id),而自我隻是本我的一個外表,關於自我和本我的關係,精神分析還有好多話要對我們說。但是,不管怎麽說,自我似乎是要使自己和外部世界保持清楚而鮮明的輪廓和邊界。隻有在一種心理狀態中它才不這樣做——確實,這是一種非比尋常的狀態。但不是一種可以被判斷的病理學的狀態。在戀愛狀態的最高階段,好像是要消除自我和對象之間的界限,而全然不顧其感覺上的證明。這個愛戀中的男人聲稱“我”和“你”是一個人,並準備照此行事,好像這是一個事實似的。一個可能被某種生理(即正常的)功能暫時消除的東西,當然也一定容易受病理過程的幹擾。從病理學上我們已經知道,在大量的病理狀態中,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界限變得很不確定,或者說,它們實際上被不正確地理解了,在這些情況下,一個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甚至他自己的心理生活的組成部分——他的知覺、思維和情感等——是與他不相容的,不是屬於他的自我;而在其他情況下,他則把顯然起源於他自己的自我,並且應該被自我所承認的東西又歸於外部世界。因此,即使我們的自我感受也容易受到幹擾,但它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界限並不是不可變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