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對世界上最豐富多彩的事情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教誨。學校裏上的每一堂課都充滿了這些教誨。讓我們以地理學為例。老師告訴我們:康斯坦茨城位於博登湖畔。在一首學生歌曲中也唱道:“假如你不相信,就去看看吧。”我恰巧走過那裏,因而可以證明,那座可愛的城市就坐落在廣闊無垠的湖岸上,住在周圍的人們都稱該湖為博登湖;現在,我對這種地理學觀點的正確性已確信無疑。在此,又使我想起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曆。當我第一次站在雅典的阿克羅波利斯山頂上,站在聖殿廢墟之間,眺望碧藍的大海時,我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我於歡樂之中混雜著一種驚訝之感。似乎要說,“果真如此,這正是我們在學校裏學到的啊!”如果我現在也是這樣驚訝的話,那麽,我對在我所聽到的真理中獲得的信仰一定是多麽淺薄而虛弱啊!但是,我不想過分強調這種經曆的意義;因為我的驚訝可能還有另一種解釋,但在當時,我並沒有發現這種解釋,這是一種完全主觀性質的解釋,它必須能說明這種獨到特點。
因此,所有諸如此類的教誨都要求人們信奉它們的內容,但它們的要求並不是毫無根據的。這些教誨的提出是一個更加漫長的思想過程的概括化結果,這種思想是建基於觀察,當然也是建基於推理基礎之上的。假如有人想親身經曆這一過程,而不是接受它的結果,那麽,這些教誨就會告訴他如何去付諸實施。再者,我們時常發現它們所傳播的知識根源,這些知識的根源並不像地理學的知識那樣,可以不證自明。例如,地球的形狀像一個球體:可以引以為據的是福考特的鍾擺實驗,地平線所發生的變化和環球航行的可能性。既然正如每一個人所認識到的那樣,讓每一位學齡兒童都進行一次環球航行是絕不可能的,因此,我們便滿足於把學校裏教授的知識作為真理來接受,但是,我們知道,獲得個人信念的道路始終是敞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