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第22章 為什麽有戰爭?(3)

字體:16+-

如果您願意再跟我往前走幾步,您將會發現,人類的活動是服從於另一種不同的複雜情況的。一種活動是一種單獨的(single)本能衝動的結果,那是非常罕見的(本能衝動本身一定是愛欲和毀滅性的混合)。為了使某種活動成為可能,一般地說必須把這些混合的動機結合起來。這種觀點很久以前就被您自己研究領域內的一位專家領悟到了,他就是利希騰貝格(G.C.Lichtenberg)教授,他在我們的古典時代的哥廷根大學講授物理學——雖然說,他作為一位心理學家或許比作為一名物理學家更知名。他發明了一種動機羅盤,因為他寫道:“引導我們去做任何事情的動機可以像32種方位那樣來排列,而且可以用類似的方式來命名。”例如,“麵包——麵包——名聲”或“名聲——名聲——麵包”。這樣,當人類被煽動起來發動戰爭時,他們可能有許許多多表示讚同的動機——有些是崇高的,有些則是卑鄙的,有些得到了公開宣揚,而有些則從未提到過。沒有必要把它們一一列舉出來。對攻擊和毀滅的渴望當然也在其中:曆史上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數的殘酷行為證明了它的存在及其力量。這些毀滅性衝動的滿足當然是由於它們和其他愛欲的或理想主義的衝動混合起來所導致的。當我們從書本上看到過去的殘酷暴行時,有時看上去仿佛理想主義的動機隻被當作毀滅性願望的借口;有時——例如,在宗教裁判所的殘酷暴行情況下——看起來好像理想主義的動機似乎在有意識地驅使自己奮力向前,而毀滅性的動機則使它們受到潛意識的強化(unconscious reinforcement)。這兩種情況可能都是真實的。

我擔心我可能濫用了您的興趣,您的興趣所關心的畢竟是避免戰爭而非關心我們的理論。不過,我願意多逗留一會兒,談一下我們的毀滅性本能,它的普遍存在絕不等同於它的重要性。經過我們稍加思索,我們便可假設,這種本能在每一種生物中都起作用,並力求使生物走向毀滅,使生命退回到無機物的原始狀態。這樣,應該非常嚴肅地稱之為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而愛欲本能則代表著力圖生存下去。在某些特定器官的幫助下,當死的本能向外指向某些對象時,它就變成了毀滅本能。可以說,有機體是通過毀滅外部機體而保存自己生命的。不過,死的本能的某些部分是在有機體內部發揮作用的,我們已經發現,有相當數量的正常現象和病理現象都可追溯到毀滅性本能的這種內在化(internalization)。我們甚至犯了異端邪說罪,竟把良心的起源歸屬於攻擊性轉向內部了。您將注意到,如果這個過程走得太遠,那就絕不是一件小事了:它實在是很不健康的了。另一方麵,如果這些力量在外部世界轉向毀滅,有機體將會得到解脫,而且其作用必將是有益的。這對我們正在與之作鬥爭的所有醜陋而危險的衝動來說,可以作為一種生物學上的正當理由。必須承認,與其說我們需要找到某種解釋來抵抗(resistance)這些衝動,不如說它們接近於大自然。或許在您看來,我們的理論仿佛是一門神話學(mythology),而且在目前情況下,甚至還不是一個令人讚同的理論。但是,難道每一門科學最終不都是達到某種諸如此類的神話學嗎?如今您自己的物理學不也可以這樣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