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的開始部分,我們就表示不能同意馮特將塔布的本質視為對惡魔的恐懼這樣一種觀點,但是現在我們卻已經讚同這樣的一種解釋,即附著於死者的塔布來自於對已轉變為惡魔的死者亡靈的恐懼。這種明顯的自相矛盾是不難解決的。誠然,我們接受了惡魔之說,但卻並不把它當作終極性的、且在心理學上無法再做分析的東西。可以說,我們已成功地對魔鬼的概念進行了分析。我們將魔鬼解釋為,活人對死人的敵視情感的投射。
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這兩類對死者的感情(柔情和敵意)在居喪期內,都力圖以哀悼、以滿足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兩種對立的感情之間注定要發生衝突。由於其中一種感情--敵意整個地或絕大部分地是潛意識的,所以衝突的結果似乎無法將強度較弱的感情從強烈的感情中剔除,並將餘下的感情呈現在意識之中--就好比一個人原諒他所愛的人對他進行小小的傷害時的所作所為一樣。因此,這一過程是通過另一種精神分析學中名為“投射”的、特別的心理機製來加以調節的。活著的人一無所知同時也不願知道的那種敵意,是從內部知覺(perception)投射到外部世界中來的,因而,是從一個人那裏呈現出來並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的。他們並不因擺脫了死者而欣喜;相反,他們對死者表示深深的哀悼。可是,說來也奇怪,死者卻變成了一個惡魔,時刻都在幸災樂禍於我們的痛苦,滿心要加害於我們。活著的人們因此要防範這一邪惡的敵人。他們減輕了內在的壓力,不過隻換來了外在的壓迫。
不可否認,這種將死人轉變為邪惡敵人的投射過程完全可以因人們回想起死者生前的敵視行為而形成。這些敵視行為,如凶殘、權力欲、不公正,抑或所有與構成人類最親近關係相對立的因素,使得人們有理由恨他。但是,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僅這一因素還不足以解釋因投射而創造魔鬼的過程。死者生前的過錯固然是人們恨他的一個理由;但是,這些過錯也不至於導致人們恨他,除非他們早已對他抱有敵意。何況,屍骨未寒就去回想那些即使是言之有理的抱怨,也是極不合適的。當然,我們不可能回避這樣一個事實,即真正的決定因素是那恒常不變的潛意識的敵意。像這種針對一個人最最親近的親屬的、充滿敵意的感情流可以終生都潛藏著,也就是說它的存在不會以直接或經由什麽替代的方式在意識中被揭示出來。但是,一旦親人去世之後,這種潛藏便不再可能,衝突趨於激烈。柔情的加強使人們對死者不勝哀痛。這種哀痛一方麵對潛藏的敵意愈益厭煩,另一方麵又不能容忍它引起任何滿足感。因此,人們必然要以投射和設立儀製的方式,來壓製這種潛意識的敵意。這種儀製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害怕魔鬼懲罰的心理。在哀悼結束時,衝突已不再那麽激烈。因此,施於死者的那些塔布可以漸漸降低其嚴厲性,或者幹脆湮沒無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