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原罪的教義源自俄狄浦斯的傳說。它是這些神秘傳說的組成部分,並由此傳人古希臘哲學的各個流派之中。(雷諾1905~1912,第2卷,第75頁以下)傳說人類是提坦神(Titans)的後代,他們曾殺了年輕的狄俄尼索斯-紮格柔斯”(Dionysus-Zagreus)並將他撕碎。這一罪孽因而也成了人類的負擔。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的一個殘篇闡述了宇宙整體是如何遭遠古時代的原罪破壞的,並說從原罪中流出的一切必將經受懲罰。提坦巨神們聚眾鬧事、肆意屠殺並碎屍萬段,這一切足以使我們清楚地想起聖尼祿(同上,第2卷,第93頁)所描述的圖騰獻祭。在這一方麵,還有許多其他的古代神話也能讓我們產生這一回想。例如,俄狄浦斯之死。然而,在這裏卻有一個令我們不解的差異,即受害者總是一個年輕的神祗。
毫無疑問,在基督教神話中原罪是違抗天父上帝的罪。然而,如果耶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從原罪的精神負擔上拯救了人類的話,那麽我們就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原罪就是奪命之罪。在人類感情中根深蒂固的以牙還牙懲罰法有一明確的規定,殺人必償命。所以,自我犧牲也就暗示了原來的殺人之罪。如果以這種犧牲能償還天父上帝一命的話,那麽所償還的也隻能是弑父之罪了。
因此,在基督教教義中,人們毫不掩飾地承認了早在遠古時期的那一罪惡行徑,因為他們通過一位兒子的犧牲對這一原罪做出了最徹底的補償。對父親的補償是更加的徹底,因為緊隨這一犧牲是兒子們對女人的完全棄絕(須知,她們正是兒子們反抗父親的原因所在)。然而,就在這一點上,矛盾情感這一心理必然現象找到了表現機會。兒子向父親做出最大補償的這一行為使他同時實現了反對父親的願望。他自己成了與父親平起平坐(或更準確地說取代了父親)的上帝。兒子宗教置換了父親宗教。作為這一替代的一個標誌,古老的圖騰餐以聖餐禮(communion)的形式得到了複興。在聖餐中,弟兄們濟濟一堂分食這個兒子(已不再是父親)的血和肉,以此獲得聖潔並與他認同。透過這漫漫的歲月,我們可以找到圖騰餐與動物獻祭、與神人合一的人祭以及與基督教的聖餐之間的同一性。而且,在這種種禮儀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那一壓得人們無法抬頭,卻多少又讓他們引以為豪的原罪所產生的影響。然而,基督教聖餐從本質上講是對父親肉體上的消滅,是那一罪惡行徑的重演。“基督教聖餐同化了一個無疑要大大早於基督教的聖餐。”我們可以看到弗雷澤的這一斷言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