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我們追蹤了對待父親感情中親情流的發展,這一感情流經過變形成為悔恨,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宗教和道德禁戒之中。(道德禁戒與圖騰崇拜並非截然不同。)然而,我們切不可忽略的一個事實是,這種感情流總的說來與那些導致弑父(這正是勝利之所在)的衝動是不可分的。在隨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那些社會性兄弟感(這也是整個變形過程的基礎)繼續對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對血緣關係神聖化的過程中在對同一氏族內所有生命都休戚相關的強調過程中,它們都得到了表現。兄弟們以此來保障彼此的生命,他們宣稱絕不會再像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對待父親那樣來彼此相待了。他們努力排除重蹈父親命運的可能。在圖騰原有的宗教性殺生禁忌上又新添了社會性殺兄(弟)禁忌。這一禁忌在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之後,才不再僅僅局限於氏族成員之中並獲得了一種簡單的形式:“不可殺人。”起初,父權部落被兄弟氏族(haternal clan)所取代,其存在也是由血緣關係加以保證的。現在,社會以同謀罪中的共犯關係為基礎;宗教以帶有悔恨的罪惡感為基礎;而道德的基礎則一部分是社會的迫切需要,一部分是為罪惡感所要求的贖罪行為。
因此,雖然與目前較新的有關圖騰體係的觀點相抵觸,精神分析學仍要求我們假定圖騰崇拜和族外婚不僅密切相連,而且具有同一根源。
有許多強勁的動因限製著我,使我無法進一步描繪宗教從圖騰崇拜到目前狀態的發展。我隻沿兩條線索來談,對於它們的發展過程我可以一清二楚地向您道來,因為它們貫穿於如下的模式,即圖騰獻祭和父子關係這一主題。
史密斯已向我們表明,古代的圖騰餐又複現於獻祭的原初形式中。行為的意義是相同的,即通過同餐共飲而得以聖潔。罪惡感仍舊存在,唯有全體參與者精誠團結方可減緩。隻有族神是新的,獻祭就是在他麵前(想象中的)進行的,他也加入到圖騰餐中猶如氏族一員,享用圖騰餐的人們因此實現了與他的認同。在一個原本極為陌生的環境中,這位族神何以享有如此殊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