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弗洛伊德文集11:圖騰與禁忌

第16章 圖騰與禁忌--蒙昧人與神經症患者在心理生活中的某些相同之處(16)

字體:16+-

麥克萊南(1865)天真地從那些貌似體現了早期搶婚做法的風俗遺跡中,去推論族外婚的存在。他做出一個假設,認為男人從其他群落中搶妻最早是一種普遍慣例,並認為與其他群落中的女人結婚“逐漸被視為不太合適,因為它太反常了”(同上,第289頁)。至於族外婚為什麽會流行,他假設說,由於大多數女嬰出生時即遭扼殺,因而原始社會中女人奇缺。在此,我們並不關心麥克萊南的假設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實際研究結果的支持。使我們更感興趣的是,他的假設未能解釋,為什麽一個群體中的男性成員不心儀與其血脈相承且唾手可得的那些為數不多的女人。也就是說,他完全忽略了**問題(弗雷澤,1910,第4卷,第71~92頁)。

相反,其他一些族外婚學者顯然更有道理,他們將族外婚視作一種防止**的社會習俗。如果對澳洲人婚姻限製中日益增加的複雜性加以考慮的話,那麽不接受摩爾根(1877)、弗雷澤(1910,第4卷,第105頁以下)、霍威特(Howitt,1904,第143頁)和斯賓塞(Ba1dwin Spencer)等人的觀點,是不可能的。他們認為,這些限製具有(借用弗雷澤語)“刻意設計的痕跡”,旨在取得它們事實上已經取得的結果。“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對一個如此複雜、如此習以為常的體係做一個通盤的、細致的解釋。”(弗雷澤,同上,第106頁)

這種由婚姻群類的介入而引起的最先限製,影響到年輕一代的性自由(即兄弟姐妹間以及母子之間的**),而父女之間的**則僅僅是由這些規則的進一步擴展來防範。注意到這一點是很有意思的。

雖說族外婚的性限製是有意識施加的,但是這一事實並沒有幫助我們理解他們這麽做的動機是什麽。應被視為族外婚根基的**恐懼的最初來源是什麽?利用對血親**的本能厭惡,即利用存在著**恐懼這一事實來進行解釋,顯然不盡如人意;因為,社會經驗表明,盡管存在著這種假設的本能,即使在當今社會**也並非鮮見。同時,曆史也告訴我們,特權人士間的**性婚姻曾蔚為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