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開始猜想:造成《十誡》目前這個位置的原因是先前某個動作的結果,這個動作是我們曾假設的右手位置變化的結果。《十誡》的運動促使右手隨即收回去。手和《十誡》的運動可以用這種方式協調起來:最初,摩西靜靜地坐著,右臂垂直地夾著《十誡》。右手握住《十誡》的下沿,並發現《十誡》前部的突出部分易於把握(這種易把握充分說明了《十誡》的倒置問題)。後來才發生了前麵描述過的事:遠處的騷亂打亂了摩西的平靜,他把頭轉向騷亂的地方,看到了那些情景,他抬起腳準備跳起,手鬆了《十誡》,伸向左上方插進了胡須,似乎要把暴怒發泄在自己身上。這時,《十誡》隻能靠手臂來夾住,手臂不得不將它們緊緊壓在身側。但手臂的壓力不足以支撐《十誡》,《十誡》開始頭朝前同時向下方滑動。原來平滑的上部邊沿,開始朝前,向下;下部邊沿,失去依托,前端靠近右座。接下來,《十誡》可能就會繞這個新的支點轉動,上部邊沿會先著地掉下,甚至摔碎。正是為了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雕像的右手抽回,鬆開了胡須,但一部分胡須無意間被拉回,手及時地靠在《十誡》的上沿,在靠近後麵書角的地方夾住了《十誡》,置於最高處。這樣,胡子、手以及傾斜的《十誡》所組成的整體的奇特的緊張氣氛,就可以上溯到右手的一個猛烈動作以及這個動作的自然結果。如果我們想還原這一激烈動作,我們就必須把《十誡》上前方的角抬起,並向後推,這樣就可使前下方的那隻角(有隆起的那一角)從石座上抬起來;然後放下右手,放到現在已恢複水平狀態的《十誡》的下沿。
我設法借一位藝術家之手畫了四幅草圖來說明我的意思。草圖5複製了現存雕像的模樣;圖2和圖3表現了我的假設的前兩個階段——第一是平靜階段;第二是高度緊張階段,在這個階段摩西準備跳起來,鬆開了對《十誡》的握拿,《十誡》因此開始下滑。現在該注意的是,想象草圖的兩種姿勢,如何能證明前麵那些作家的描述是正確的?和米開朗基羅同時代的孔迪維說道:“摩西,這位希伯萊人的導師和領袖,以一種冥思哲人的姿態坐著,右臂下夾著《十誡》法版(Tables of the Law),下巴支在左手上,就像一位疲憊不堪又心事重重的人。”在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塑像中根本看不見這種姿態,但這種說法幾乎精確無誤地描述了第一幅草圖所支持的觀點。盧布克及其他評論家共同評論:“他深深地被震動,右手抓住飄**的美髯。”如果我們看看現存雕像的複製品,就知道這種說法不正確,但就第二幅草圖來說卻是適合的。和我們看到的一樣,賈斯蒂和納普觀察到這樣的細節:《十誡》就要滑下去,隨時都有摔碎的可能。湯德更正了這種說法並證明了,右手穩穩地握著《十誡》;不過,如果他們描述的不是雕像本身而是我們構想的動作的中間階段,那就正確了。情況幾乎是這樣:好像他們已使自己的注意力從雕像的視覺形象移開,無意識中開始了對形象背後的動機力量的分析,而他們這種分析的結果,竟與我們用更清醒、更明確的方法得出的結論一樣無二。